听听老农业人的“新农业经” 记者眼里的粮食生产“十统一”

泰安日报 2019-07-19 07:53 大字

今年年初,泰安决定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植保服务组织,在全市实施统一机收、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深耕(松)、统一旋耕、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镇压、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保险的粮食生产“十统一”服务。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前提下,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民的土地实行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统一生产,代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种植成本,带动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今年,泰安市选取肥城市、泰安高新区作为开展粮食生产‘十统一\’试点县,选择17个乡镇作为试点乡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在个别村进行土地全托式服务试点,解决小农户种地难题。”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粮食生产“十统一”究竟效果如何?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来到肥城市试点乡镇一探究竟。

镜头一 “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种地”

肥城市新城街道沙沟村,金丰粮食专业合作社,一块写着“粮食生产十统一服务站”的牌子赫然挂在门口。

合作社院里,各类农业机械和现代化农业设备整齐罗列在道路两旁。再往里走,玉米联合收割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烟雾机、无人植保机,应有尽有。

见到总经理荆海军的时候,他正忙着和省里来的技术人员沟通植保无人机GPS安装使用的问题,这是他为农户提供服务的“新式武器”。用他的话说,粮食生产“十统一”让他赚了一笔“服务费”。

“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从耕到收一条龙服务,农民只需要交纳一年每亩760元的土地托管服务费,粮食从种到收由合作社负责,村民什么都不用管,即可每年每亩获得1000多元的利润。”荆海军介绍。

荆海军此言不虚,不止这里,每个试点乡镇(街道)都重点扶持了1-2个农机(民)专业合作社、植保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整合支农资金、涉农项目,加大对服务组织资金项目倾斜,加大服务人员培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还定期邀请土肥、农技专家讲解栽培技术,指导农民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统一的粮食生产模式,从根本上转变农民耗时费力、各自为战、效率低下的传统耕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地力、提高了产量、节省了成本。“今年,全市小麦统一机收率和玉米机播率达到98%以上,试点区域内小麦秸秆还田率基本达到100%,杜绝了秸秆焚烧行为,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统一购置和标准使用,切实做到从源头上严格管控,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海军告诉记者,现在的粮食订单多了,而且价格也上去了,集体耕作服务的不断完善还让这里涌现出了一批种粮大户,土地流转费也随之水涨船高,最终还是农民尝到了土地升值、优粮优价的甜头。

临走,荆海军给记者展示了一幅宣传漫画,标题写着:“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种地。”荆海军觉得,这句话对他现在的工作概括得很贴切。

镜头二 “尚前进今年不回家了”

“尚前进今年不回来了,年下再回来。”安驾庄镇护驾院村,村民李娜说。

男人外出打工,李娜是万分支持,一笔可观的收入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还让她在邻里之间很有“面子”。但是,家里的五亩土地似乎让尚前进走得不是那么干脆,那么坦然。

播种和收割是体力活,女人干不了。每当六月进入夏收夏播时期,尚前进就要准备从北京的建筑工地返乡。不多的土地,却把尚前进的心紧紧拴住了。

尚前进先是乘火车,再转汽车,再拼面包车,几经辗转返回老家。而在李娜的记忆里,丈夫回来每天争分夺秒在田地里劳作,为的就是尽快把地里的活干完。“每多耽误一天,都等于损失了四五百块钱。”

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到六月下旬——玉米种子都被“妥善安置”在土地里。

于是,尚前进便又同伙计们一起拼车、坐汽车、赶火车,马不停蹄赶往首都北京的建筑工地。“夏收夏播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干工地要着急回去赶工期,他们请假也不容易。”李娜说。

经过火热的七月八月和九月,转眼的工夫,家里又该秋收秋播了。尚前进只能再一次硬着头皮和老板请假,返回肥城老家。

除去来来回回的车票钱,一个多月的离岗让尚前进少收入近两万元。家里的五亩土地,在尚前进的致富路上,像是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牵绊,不经意间被绊了一下脚。

但是今年,尚前进不用在北京和老家之间折腾往返了。

“粮食实现了统一生产,俺们把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一亩地能获得900元的流转费。”李娜说,她还在附近的超市里打工,一个月能有1000余元的收入。

“对于一些想要粮食又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干脆选择土地全‘托管\’,向合作社购买全套服务,从播种到销售一条龙服务,连保险都算在里面了!”村支部书记杜尊忠补充道。

粮食生产“十统一”,不仅仅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还极大地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镜头三 种粮大户武海荣的心结

安驾庄镇夏辉村,中午刚下了一场小雨。

武海荣站在地头,看着工人用农业农村局给村里配备的喷灌机给豆苗浇水,十公分高的大豆苗刚刚没过他的脚踝,他背手站着,太阳把他本就黝黑的皮肤晒得更黑了。

武海荣笑称他以前皮肤可没这么黑。

四年前的武海荣还是超市老板,收入也算可观。可是随着镇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顾客也越来越稀松,当时30多岁的武海荣渐渐找不到可以说话的同龄人,他在镇上的日子过的像水一样平淡。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李庆林 殷春晖

下转02版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