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管道抢修员张运华19年无偿献血1.1万毫升 献出一腔热血 播种生命希望
47岁的张运华非常普通,他平常总是出现在供水管道抢修维修和夜间测漏的第一现场,将优质甘甜的生命之源输送到千家万户。但张运华又有着不普通的生命之源“输送”经历。19年间,他用11000毫升献血量,至少撑起了13个生命的希望。
不同的输送,相同的使命,张运华奉献的不仅是责任,更是爱。
19年“热血”奉献获无偿献血金奖
近日,市中心血站传来喜讯,东平县自来水公司客服中心副主任张运华荣获2016—201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2001年,张运华第一次献血200毫升。“那个时候,买卖血液的现象很常见,国家提倡无偿献血,让病人用上健康放心的血液。那年我29岁,第一次献血,后来,献血就成为‘规定动作’,以后每次都献400毫升全血,半年一次,目前一共献血28次,总量11000毫升。”张运华向记者介绍。
说起来,张运华的献血经历并不寻常。近20年前,由于条件限制,献血车不能及时开到东平县城。家门口献不成,张运华要想奉献爱心还得找“窍门儿”。那时,出差之机便成为他献血之时。“靠着去济南、泰安出差的时机,忙完我就赶紧跑去献血,所以我的献血证有济南的、也有泰安的,那时献血频率低一些。第一次献血后觉得自己身体没有什么异常,之后的27次我都是献全血400毫升。”张运华笑呵呵地说。
2010年以后,在东平县老影剧院附近,每周四便有献血车现场采集血液,张运华想献血就方便了。每隔半年时间,只要身体没有特殊情况,张运华就会在周四这天献血。由于献血量高,张运华2015年获得2012—201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后来他直接越过银奖,获得金奖。
危急时刻再忙再累也不忘献血
张运华身材并不高大,肤色黝黑,戴副眼镜,朴实无华。但每逢危急时刻,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奉献爱心。
2017年秋,正值东平县创建全国卫生县城的关键节点,张运华每天都要在公司包保的路段执勤,协助环卫工人开展卫生死角清理等工作。创城时间紧,任务重,当时,张运华的身体比较疲惫。一天,自己的手机收到一条AB型血液紧张的通知,张运华没有多想,在周四献了400毫升血。由于还有工作要完成,张运华忽略了献血后按压等待的环节,捂着针眼儿起身准备返回工作岗位。刚走出不到200米,张运华突然听到有人对他说“流血了”。他低头一看,才发现血顺着胳膊往下淌。“我赶紧跑回去,让护士帮忙处理了一下。主要是因为按压时间太短了,又多淌了100毫升血,浪费了。”张运华笑着说。
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汶川地震时期,由于血液需求量大,当献血车开到东平县采血时,张运华都第一时间奉献爱心。“忙点累点没事,只要身体允许就要积极参与,毕竟生命等不起,兄弟姐妹们的健康等不起。”他说。
像对待工作般执着奉献爱心
生活中的张运华有爱心,工作中的张运华细心、耐心,因为他和同事们要保证东平人民喝上清甜卫生的自来水。
张运华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很平凡,但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平时,只要接到抢修电话,他就立刻到达现场,奋斗在维修抢修第一线。他还是一名“听漏员”,需要在晚上到疑似漏水点测漏,以保证及时堵住出水点,减少水资源浪费。
张运华像对待工作一般,认真执着地坚持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11000毫升。按照医院输血救人每人用800毫升血计算,张运华献出的血液能挽救13个人的生命。
张运华表示,未来还要继续献血,直到身体条件不允许为止。他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值得坚持、奋斗。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巢晶
新闻推荐
东平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确保主题教育 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本报9月15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李庆林)近日,东平县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
东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