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每年一个新目标,东平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奏响城市管理“三部曲”
□本报记者刘培俊
本报通讯员方雷李传玲
为让城市更加亮丽,让市民幸福感倍增,东平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以打造宜居县城为目标,将2017年定为“拆违治乱攻坚年”,2018年定为“城市管理规范提升年”,2019年定为“城市高效能精细化管理落实年”,一年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奏响城市管理“三部曲”。
拆违拆临打好基础
2017年以来,全县积极开展拆违治违工作,拆出了城市发展空间,拆出了社会公平正义,拆出了党和政府公信力。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治理违法建设11891处,面积407.77万平方米,其中,拆除11870处,面积384.57万平方米;整改21处,面积23.2万平方米。
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在全县启动后,东平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迅速转变工作思路,将“治违”和“创卫”相结合,完成了包括高压走廊、青峰山违建片区等重大安全隐患区违法建设,老商业街等商业核心区违建的治理工作,小江南、百花园等大型餐饮业违建以及大福源、华联超市等商贸服务业违建的治理工作,啃下了违建治理工作中的一个个硬骨头,使城市环境容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治理违法建设工作中,该局始终坚持政策宣传在前、群众工作优先的原则,借助各媒体平台宣传法律法规,营造违建治理良好氛围。通过执法人员不厌其烦登门、耐心细致沟通,引导群众带头自拆,业主自拆率达到80%以上。
规范提升建章立制
如果说拆违拆临、治理乱象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那么建章立制、规范提升,就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杠杆。东平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局长张士才告诉记者,规范治理提升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办事流程,每次专项治理行动,他们都研究出台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并深入广泛宣传,让市民家喻户晓,让城市生产生活时时处在规则约束之下,事事处在制度规范之中。
从规范门头牌匾入手,该局启动了门头牌匾专项整治工作,组织人员按照责任片区对不规范、陈旧破损的门头牌匾进行逐户宣传,并及时下达拆除通知书,责令其自行更换;在大型广告的拆除过程中,敢于“亮剑”,迅速打响了这一专项治理攻坚战,以政府没有花一分钱、没有一个“钉子户”而圆满收官,走在了全市乃至周边县市的前列;从规范户外广告入手,多次组织力量规范整治长期空白闲置、设施陈旧破损、严重影响市容和安全的广告设施等各项措施形成“组合拳”,拳拳到肉直指城市“顽疾”,真正规范提升了市容市貌。
智能管理利在长远
精细化、智慧化城市管理是新思路,该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城市管理装上“智慧大脑”。2018年试运行的东平县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系统功能在9大核心业务基础上又拓展了领导督办、视频监控、热线受理、移动执法、微信案件5大子系统,在城区范围内共计安装300余个高清摄像头,其中城区重点街区路段安装230个视频监控点,基本实现核心区域的全面覆盖。
配套完善了“三个一”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即城市管理委员会;制定出台了一个规范性文件;建设一个现代化城管指挥体系。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建立,解决了由谁牵头抓总、由谁来落实、由谁来问责的难题,破解了昔日城市管理点对面的桎梏,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
为了破解人员有限、精力有限的难题,让城市管理全方位、全覆盖,建立了“东平微城管”公众号,在给市民开辟了一个全新投诉举报渠道的同时,还开创了全国范围内县级层面先河,被省政府指定作为我市唯一县级便民服务平台系统、首批接入省政务服务系统并完成对接工作。截至目前,公众号关注人数已达18000余人。此外,数字化城管系统试运行以来,累计收到上报案件11679件,其中,城管通案件10096件,微信案件1583件,立案率90.7%,结案率91.2%,在日常城市管理和各类创城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东平县的城市管理工作正在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上狠下功夫,力争让城市环境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东平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王洪亮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本报1月14日讯(通讯员张华)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东平县人民医院召开冬季安全生产大会。院党总支书记...
东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