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推行产业扶贫“六种模式” 东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大众日报 2018-05-19 05:19 大字

◆走进东平县新湖镇范庄村的扶贫车间,村民们正在忙着制作柳编工艺品。村党支部书记范宝顺告诉记者,这个扶贫车间带动了周边5个村6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同时这5个村的贫困户还可以获得分红。小小柳编产业,写就脱贫大文章。

近年来,东平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渠道,着力培育乡村旅游、服装加工、畜禽养殖等产业,探索推行基地式扶贫、农场式扶贫、车间式扶贫、分红式扶贫、家庭式扶贫、融合式扶贫“六种模式”。不仅让贫困群众精准受益、稳定脱贫,更激发了脱贫的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李娜

家门口的“妈妈班”

在州城街道湖韵苑社区的宣传栏里,记者看到了一个服装加工厂招收“妈妈班”的信息。加工厂负责人张向伟告诉记者,因为厂子紧邻社区,为了解决社区里年轻妈妈接送学龄孩子的问题,他们特地开设了时间相对宽松的“妈妈班”。

在“妈妈班”里,记者看到38岁的刘桂霞正在缝纫机前专心工作。“以前我在外打工学了点缝纫技术,结婚之后就没法出去挣钱了,只能在家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她说,“现在好了,服装厂就建在家门口,妈妈班还能给我们接送孩子的时间,既能挣钱又能顾家,真是两全其美!”

“妈妈班”只是该县“两区共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实施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脱贫攻坚“三大工程”,坚持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截至2017年12月,全县共建设“两区共建”产业项目15个,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同步解决安居和乐业的问题。

一地生多金

近日,东平县商老庄乡的食用菌养殖基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该乡10个村131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领到了39300元分红。贫困群众个个拿着钱,笑得合不拢嘴。

近两年来,商老庄乡帮助贫困户将土地进行流转,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形成了“基地+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目前,该乡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产值达1500万元,396户774名贫困人口通过项目分红实现了脱贫。

无独有偶,该县梯门镇西沟流村通过引进外资入股,又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845亩,建成了集种植、采摘、观光为一体的泉灵现代化生态农场。村民可以在农场打工赚钱,同时还可以用土地入股领取租金。采摘季节最多用工量可达到400多人,每人每天收入100多元。村集体收入越来越高,贫困户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聚宝盆。在东平,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了“一地生多金”。不仅可以解决贫困问题,更是走出了一条发展产业、长期增收的路子。

家家办起渔家乐

东平县银山镇南堂子村位于东平湖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不仅山水风景秀美怡人,渔家风情更是独特浓郁。但因为土地资源少,村民长期靠打渔为生,生活一直很贫困。看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

近年来,该村发挥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成立了旅游公司,修建了环山路、旅游码头、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硬件设施。同时流转土地,引水上山,栽种果树,成立林果合作社,漫山遍野的油桃和山杏既能采摘也可观赏。县里又帮助该村搞培训,家家户户办起了渔家乐。乡村旅游不仅让村民们富了起来,更让南堂子村从里到外焕然一新。该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10年前的负债累累,到如今的300多万元。

东平县有山有水有文化,美丽村庄星罗棋布,怎样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该县将山水生态优势与村庄整治、庭院经济结合,因地制宜实施旅游扶贫。目前,全县已发展星级农家乐、渔家乐160家,带动6000余人就业增收,旅游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助推器。

新闻推荐

龚正到东平湖检查督导防汛工作时强调 防洪与兴利并举实现综合效益最佳

本报5月17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王国梁)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总河长、黄河省级河长龚正15日下午到东平湖检查督导防汛工作...

东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