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又逢禁渔季小渔村转型趟新路 渔民“导游”上岗

山东商报 2018-04-15 08:36 大字

在泰安老湖镇东平湖湖边,渔民导游们正在等待游客坐船游玩。记者刘云鹤摄点击查看原图转型后的渔民导游正在等待游客点击查看原图“失之于渔,收之导游”,这是东平湖老赵的转型写照,从渔民变导游,旺季每天能赚二百多元。取缔网箱、保护生态,越来越多的渔民退捕上岸,开饭馆、造渔具,在家门口忙起新生计。

老赵今年70岁,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几年前经过专业培训从一名渔民变身成一名导游。他所在的村子靠近东平湖,这几年得益于东平湖旅游业的综合开发,他找到了致富点、有了新身份。

像老赵一样,这里的不少渔民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文/图记者刘云鹤

“老”渔民

老赵从记事起就开始打鱼,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老渔民。

下午两点多,在老湖镇上见到老赵,和六七个年龄比较大的人坐在湖边一处树荫处闲聊。旁边竖着几块牌子,上面写着“坐船”二字,每当有人经过,总会有几个人起身询问要不要坐船。

老赵上身穿着一件夹克,头上虽然戴着一顶帽子,但仍能看到两边的鬓发。他脸颊布满皱纹,皮肤黝黑,坐在树荫下一块石头上,抽着一个烟袋。老赵的耳朵不好使,需要靠近大声说话他才能听到。

“我当了大半辈子的渔民了。”老赵一边说着,一边将自己另一只手伸出来,上面布满老茧,有的指头已经变形,“打鱼的人都这样。”老赵是后仓村人,村里地很少,一到禁渔期老赵就到外面的劳务市场干零活,一天几十块钱,有的时候甚至找不到活干。等禁渔期一过,他就回家和其他渔民一起带着网到湖上打鱼。一年下来,勉强能够维持生计。

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渔民圈湖面养鱼,他也想过人工养殖,但后来考虑到成本不低,于是作罢。老赵觉得能打鱼的地方越来越少,索性一边打鱼一边帮养殖。老赵记事起就跟着父母进湖捕鱼,风餐露宿。成家后也一直以捕鱼为生,收入甚微。

祖辈流传下来的生存模式,之前老赵从未去改变,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也没什么机会去改变。

“新”身份

说话间,老赵拿出一个红色的格子布袋,紧接着从布袋掏出一个挂着蓝绳的证件展示给记者看。这是一张上岗证,上面贴着一张照片,证件上还有名字、编号,发证机关写的是东平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东平湖景区执法局,职务类别写着“船员”。

“就是导游,游客来了如果想到湖上去看看,就可以坐我们的船。”他解释道。本以为自己会像祖辈一样当一辈子渔民,没想到成了一名“导游”,话语间总是难掩兴奋。“感觉很洋气。”谈及感受,他说道。这些年东平湖发展旅游业,给老赵带来了机遇,他将自家捕鱼船用作湖中观光船,带游客游湖。

老赵算得上是这帮人中的“老导游”,自己在这里工作已有四五年的时间。和老赵一起的刘先生今年60岁,他算是导游里的新人,今年刚开始做。他也是附近村子的村民,世代打鱼,八年前开始用网箱养鱼,但去年网箱被全部取缔。“我看到村里有人在此处当导游,觉得挺好也过来了。”

“我们整天在湖上,熟门熟路,有优势。”他介绍,做这个工作的人主要都是来自东平湖景区周边后仓、后埠子、陈辛庄三个村,“而且做这个的年龄都偏大,一辈子打鱼别的也不懂,加上年龄大了,干力气活也不行。”

旺季每天能赚200多元

做导游的这些渔民多数人手里都持有一个证件,挂靠在不同的旅游公司。老赵说他们并不是仅靠经验干起这一行,而是每年都会有相关的部门给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的东西挺多,比如教我们在湖上如果出现危险情况怎么求生,还教我们如何给游客介绍东平湖的特点。”老赵说,“教我们怎么和游客打交道,我没上过学,感觉学点东西还特别受用。”

据他们讲述,在平时每天会服务一两个或者四五个游客,旺季的时候游客比较多,平均每天能赚五六十块钱,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到两百多。“除了花时间和花力气,别的不需要什么成本。”刘先生说,“游船都是之前家里用的渔船,这个谁家没有两三只。”当然湖里也有大游船,但是好多游客还是喜欢我们这种原生态的小渔船。

渔村的创业

渔民变身导游,只是渔村转型中渔民的一个选择,还有不少渔民找到了其他的致富点。

近几年,东平县在开发与保护东平湖的同时,通过渔村转型,培育产业、引进新项目,发展休闲渔业、乡村旅游等方式对村民扶贫等,给当地的渔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

“我们鼓励渔民创业,拿老湖镇来说,有15公里的环湖线,整个沿线满是宾馆和饭店。”老湖镇乡村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贾勇说道,“我们做过统计,之前环湖线的饭馆有一百多家,现在饭馆已经到了两百多家,增长了一倍多。”他还表示,这些小老板,之前几乎都是渔民出身。

靠近景区的渔民靠旅游发展走上了致富路,那些离景区相对较远的渔民干什么呢?东平县水产局安全生产科科长告诉记者,县里有很多就业创业项目,比如手工编织、制造渔具、服装加工厂等等,很多妇女都可以去做。

像旧县乡屯铺村,每人只有几分地,别人不打鱼还可以种地,可是他们不打鱼却没有多少地可以种。“有地种的在家种地,我们没地。”村民说。

刘先生说打鱼收入低,地又少,这几年村里很多年轻人都选择走出去打工,每到一个村子,大街上很少看到年轻人,都是老人或者小孩。“那年孩子结婚村里都找不出个伴郎来,最后没办法把亲戚家的孩子从外地叫回来当伴郎。”刘先生笑着说,现在有很多活可以干,有些年轻人选择回家,既能照顾老人还能照看孩子。

新闻推荐

东平县实验中学 名师义教进社区

本报4月11日讯(通讯员侯晓青王京昊)近日,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加强家校共育,东平县实验中学开展了“名师义教进社区”活动。本次活动由家委会组织协调安排,以校长殷复科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与骨干教师...

东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