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实施“巾帼巧手”人才培育工程 助力农村妇女脱贫 小小“中国结”编织脱贫致富梦
□特约记者 李娜 通讯员 臧国庆
一大早,东平县贾村的刘振苓就喜气洋洋地出了家门,逢人便说“我去镇上学习中国结编织,以后就能自己赚钱了”。据了解,刘振苓是一名残疾人,为了让她掌握一技之长,驻村省派第一书记帮刘振苓参加了县编织协会举办的编织技术培训班,现在一个月下来能挣1000多元,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补贴家庭生活开支,刘振苓非常自豪,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东平县是全省20个重点贫困县之一,也是全省第一大库区移民县,有无地移民4.6万人。因为没有土地耕种,当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中形成大批留守妇女,她们普遍文化水平低,还要照顾孩子和老人,缺乏收入来源,生活开支捉襟见肘。如何让这部分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东平县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小小“中国结” 助圆脱贫梦想
走进东平县新建的移民社区——老湖镇凤凰社区巾帼巧手工作室,扑面而来的是一番忙碌又喜庆的场景。“近期的订单很多,刚刚忙完国庆节和中秋节的订单,元旦的订单又来了,都是订做党旗、中国结和福字的。”社区书记关翔告诉记者。
为破解东平湖库区经济发展落后和当地群众贫困问题,近年来,东平县深入实施***战略,将“人才扶贫”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之中。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多的现实问题,老湖镇党委、政府率先探索实施“巾帼巧手”人才培育工程,通过扶持手工编织项目,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创业,许多平时闲散在家的妇女通过做手工活实现脱贫。目前,中国结、手链、柳编等手工编织项目已经在全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中国结编织项目采取来料加工、销售订单的经营模式,对加工者按件计酬,从业门槛低、工作时间灵活,十分适合农村闲散妇女。据统计,目前东平县仅老湖镇就有相对固定的手工编织人员120余人,按照正常情况计算,编织中国结可实现月收入700元左右,编织手链和脚垫可实现月收入1000余元。
培育“巾帼人才” 激发创业活力
“别看这一个中国结很小,要想编得精致漂亮可不容易。”关翔拿起一个成品对记者展示:“一开始根本没人会编,费了很大劲也摸不着门道。”
面对这种情况,该县实行“走出去学”和“沉下去讲”两种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巾帼巧手”培训。积极选派7名巧手带头人赴济南合作企业培训学习编织技术,先后举办2期全县“***·巾帼巧手”培训班,邀请济南合作企业负责人和编织专家前来授课,共培训500余人次。
探索“1+N”师傅带徒培训,依托集中编织点、巧手工作室等场所,多层次开展巾帼巧手培训,先后使1000多名贫困妇女掌握了“中国结”、手链等编织技术,培育编织巧手骨干200余名,形成了协会有领头人、乡镇有带头人、村村有能手的巾帼编织创业人才队伍。同时开展了全县“最美巧手”“培训师”和“质检员”等评选活动,切实提升业务技能。
在运作实施手工编织项目过程中,该县始终将培育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老湖镇注册成立了东平县巾帼编织协会,在滨湖社区和凤凰家园社区分别设立了巾帼巧手工作室兼手工编织培训基地,在部分行政村设立了编织点。现在,这种手工编织项目已经在全县遍地开花。
拓展项目业务 打响编织品牌
手工编织项目不仅让当地妇女找到增收门路,还吸引了一部分老年人加入编织队伍。老湖镇前楼村的赵庆银夫妇听说邻村刘庄有人教做手工活,不耽误照顾家,还能挣点零花钱,老两口赶紧来到编织协会学手艺。现在,老两口成了熟练工,一个月下来能挣1000多元,见人就说:“以后再也不用孩子们给钱了,我们自己就能养活自己。”
在编织中国结的同时,县编织协会还联系泰安市一家大型绳制品企业,引进手链和脚垫编织项目,这两种产品简便易学,经过短期培训即掌握了编织要领。截至目前,县巾帼编织协会已组织编织中国结12000套,编织手链8000余条,编织脚垫3000余张。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协会会员还自主开发了“巾帼心向党·喜迎十九大”新产品,将传统审美元素、节日喜庆氛围与党建宣传功能融为一体,深受市场欢迎。
经过半年的探索和实践,东平县趟出了一条以县巾帼编织协会为依托,以培育“巾帼巧手人才”为抓手的巾帼创业新路子,培育出一批农村妇女人才。巾帼编织协会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创业品牌,梁山、单县等地纷纷来该县学习取经。目前,东平县银山镇、旧县乡等4个乡镇也成立了编织指导站,其他多个乡镇正在洽谈合作。
新闻推荐
聆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最强音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泰安市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本报10月18日讯(记者张振男徐文莉巢晶毕凤玲刘小敏毛洁刘红川李雪通讯员牛司凤李娜)10月18日上午9时,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从乡村社区到工矿企业,从机关单位到校园医院,泰安市各界党员干部群众...
东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