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平湖库区移民易地搬迁“挪穷窝” 开启安居乐业新生活

泰安日报 2017-10-23 10:57 大字

■社区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心学习编织中国结。(资料图)记者 司刚 摄■凤凰家园社区里的一对新人入住新家园。(资料图) 记者 司刚 摄

□记者 秦承娇 巢晶

1950年,王宗英出生在东平湖的一艘渔船上。20年后她的四个儿女也相继在这片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上出生。王宗英是东平县老湖镇老湖村村民,该村村民全部靠打渔为生。最初大家随河划船而行,哪里水美鱼肥,就暂时定居哪里,王宗英父辈便是从微山湖划船来到东平湖。“没有地便没有根。”如今王宗英的儿子又如同祖辈,从东平湖转战渤海湾,继续打渔生活。

“这里常年水汪汪,只长茅草不打粮,旱天到处飞蚂蚱,雨天遍地蹦蛤蟆,锅里煮的地瓜干,床上铺的烂席片,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在东平湖库区,移民中长期流传的歌谣透着悲戚。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据县志记载,历史上因黄河泛滥曾发生洪涝灾害180多次。

2014年,经过多方努力,东平县纳入全国第一批移民避险解困工作试点县。如今,一个个新社区拔地而起,至2018年底,7.1万库区人民将全部告别“水上漂”“随河船”的生活,开始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老湖镇一带叫水河公社,现在的老湖村当时叫随河船大队。”老湖村党支部书记王云福介绍,最初大家随河划船而行,哪里资源丰富,就暂居在哪里,这样的渔民被称之为“水上漂”或“随河船”。直到如今,老湖村的村民主要还是靠打渔为生。

“一家两条船,大船住人,小船打渔。”王宗英出生在东平湖上一艘住家船。“父母原本是在微山湖打渔,讨不出生活来就开着船顺着水来到东平湖。”王宗英在东平湖上长大、结婚、生子,如今儿子又像她一样以水为生,“儿子儿媳妇就和很多村里人一起到东营渤海湾打渔,过年才回来一趟,孙子跟着我。”

王云福介绍,当年的“随河船大队”就是一个“移民大队”。上世纪50年代,很多渔民像王宗英一样为了生计移民来到东平湖,他们从微山湖、东营,还有江苏省和湖北省等地方来此谋生,一家老小住在东平湖木船上,其中,老湖村的518人是由10省20县的人口构成的。“有后来移民来的,也有老湖村的村民外出打渔时领回来的外地媳妇。”王云福笑着说。

没有土地就没有根。“1971年,政府出面给我们在岸边划了一片宅基地,1975年,随河船的社员全部搬到岸上。”王云福回忆,由于宅基地有限,“一个人只能分到半间房,石头砌的房子,上面顶着苇子”。

王宗英至今仍住在1975年分的房子里。“当时一家两个大人四个孩子,只分了两间房。后来邻居全家搬到东营打渔,我们就把他们家的两间房买了过来。”王宗英在这四间小屋养育了四个儿女,在这里给儿子娶了媳妇,如今祖孙三代共同生活于此。由于人口多、地方小,王宗英家的堂屋用衣橱界成两部分,不足5平方米的一半做客厅,另一半并排放着两张床,做卧室。

“没地啊,房子实在住不下的只能想办法在原宅基地上翻盖二层楼房。”王云福介绍,村民大部分无地,即使有,也只有一分二分的湖中地。

1958年8月,为确保黄河安澜,经国务院批准,在自然滞洪区的基础上,分蓄黄河特大洪水围湖筑堤而修建东平湖水库。当时国家财力薄弱,建设东平湖很大程度上是以移民的奉献为代价。据了解,当时外迁527个村庄,数十万人惜别故土,经过20多万民工突击施工,修筑了100公里的围堤,挖占土地8.7万亩,淹没耕地28万亩。

东平湖消弭大汶河、黄河水患的同时,让东平县成为全国第二、山东省第一移民大县。这个特殊的群体,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他们漂泊异乡,据统计,当年支援东北边疆11万人,自行投靠亲友1.3万人,省内各地安置12.2万人。他们住房狭窄,人均宅基地不足10平方米,特别是后期陆续返库移民,很多几代同室,安居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

移民的困境,时刻牵挂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

东平湖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库区移民长期关注,先后多次扶贫开发,但以往“大水漫灌”般的扶贫模式,只能输血,并不能真正拔“穷根”。要打开贫困落后枷锁,只有大破大立。2015年以来,东平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施了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迁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涉及10个乡镇、96个村、7.1万人。针对东平湖库区实际,该县被列入全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每人按2.5万元的标准进行扶持,重点解决“水上漂”“滑坡体”及特困移民群众的安居问题。

10月1日,在水浒古镇码头西北、距离东平湖200多米的凤凰家园社区响起阵阵喜炮声。这一天,在这座刚刚建成的库区移民社区,有4对新人举行婚礼,给新家园增添了不少喜庆。

凤凰家园社区位于水浒古镇码头西北,七里铺村以北,社区安置朱桥、侯林、刘洼、贾村、宋园、七里铺6个移民村,涉及2028户、5288人,是目前东平县建成的最大的移民社区。社区96栋楼主体已经全部建成并完成装饰装修,A、B、C三个区均具备了回迁入住的条件。“新媳妇到了,看新媳妇去喽。”小孩子们笑嘻嘻地冲上前去。新郎刘向志从车上接下新娘缓缓步入新房。贴满大红喜字的婚房内宽敞明亮。“房子是三室两厅的,120平方米,儿子儿媳在主卧。”喜婆婆笑着说。而在同一楼栋的对门,则住着刘向志的奶奶。

刘向志一家原先住老湖镇贾村,那里距离东平湖两三百米。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以捕鱼为生。过去一到多雨泄洪季节,在外工作的刘向志就会担心家中老人。“现在搬离库区、住上楼房,再也不用担心泄洪了。”刘向志说。

“东平湖里风光好,只见哥哥不见嫂”,这是东平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是对库区十几年前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而现在,“新社区不仅水电入户,还实现了集中供暖、供天然气。”贾村村委会主任解培平告诉记者,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库区居民从低矮平房搬进新楼房,喜事更是不断,“好日子都排到了年底”,解培平表示,这离不开库区移民搬迁的好政策。

“老湖镇是东平县第一移民大镇,其中有无地移民2.5万人,涉及28个村。”老湖镇党委副书记吴衍涛在采访中表示,凤凰社区占地总计918亩,社区的规划用地是303亩,楼房按照“4+1”模式设计,即底层为储藏室,2—5层为居民住房。社区规划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规划建设96栋楼,总投资3.6亿元。共有52平方米、8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3种户型,不同的户型销售价均在1000多元每平方米,在折抵原村民房屋后,平均每人再交纳八九千元即可入住新房。作为新型小区,凤凰家园不但配有公园、广场、绿地等配套公建,还有幼儿园、老年公寓、服务大厅和文化活动室、超市等。

像凤凰社区这样的移民社区,东平共有14个,总投资35亿元,到2018年底将全部实现竣工回迁。老湖村是第二批避险解困工程搬迁村庄,今年年底他将和部分村民搬进老村隔壁的水浒社区。“老湖镇的移民社区就数我们水浒社区最大。”水浒社区居委会主任郑志远介绍,水浒社区规划建设137栋回迁楼,老湖镇老湖村等11个村的3800户、10500名村民未来将在这里开始新生活。

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

与老湖村隔湖相望,在东平湖西侧,银山镇南堂子村在中秋国庆长假被“外地人”挤爆了。8天长假,545户、1700余人的南堂子村共接待游客2.45万人,实现收入275.49万元。

2008年底,南堂子村抓住新版《水浒传》拍摄机遇,开发了昆仑山景区。先后投资1.2亿元,新建了祝家庄、宋家庄等10余处景点,修复了千年古刹月岩寺。借助优越的地势以及依山傍水的现实,南堂子村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南堂子村也因此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幸福泰安之最温馨——农家住宿村庄”。

村子富起来了,青年们也不外出打工了。村里统一注册了“渔家乐”品牌“蓼儿洼”,村民在家门口做农家乐、当老板。然而,村主任杜恒顺毫不避讳地说:“现在是南堂子村发展旅游最散乱的阶段。”走进南堂子村,在建新社区与路边简易板房并存,节假日路边排满了摆摊售卖农产品的村民。“目前村里景区与社区共建阶段,等村民搬进新社区、商业街规划建成,你们再来南堂子村,来了更会不想走的。”杜恒顺有信心,南堂子村依靠东平湖和昆仑山资源,加上科学的规划,未来这里将成为“江北最大的生态旅游村”。

让群众有钱花,产业培植是关键。南堂子村“景区+社区”两区共建模式,成为东平湖避险解困工程中的样板工程。东平县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乡村旅游“十朵金花”为引领,规划建设了3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打造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试点村,发展星级农家乐、渔家乐160家,可带动5000余人就业增收。

东平县在推进移民社区建设的同时,坚持生产与生活“两手抓”、搬迁与发展“齐步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园区化布局、企业化带动、合作化经营、技能化脱贫等路子,超前谋划产业发展,让移民群众住上好房子、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从2016年起,东平县根据每个镇村的主导产业和群众意愿,先后免费开展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家政服务、餐饮住宿等技能培训120多次,培训3000多人。从出湖打鱼靠天吃饭,到发展产业家门口赚钱,东平县移民群众的致富渠道越来越多,脱贫奔小康之路也越走越宽。

在凤凰家园社区服务中心的手工室,十几名手工编织人员正在一起忙活着。墙上挂着大家的编织品,有活灵活现的孔雀、中国结等。村民说,以前他们都闲在家,现在的这个手工室一建成,大家都有活儿干了,每个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最近,大家还接了个大单子,要把编织产品出口到美国。

“在社区建设的同时,社区附近还同步开工了两大厂房建设,并完成了招商工作,预计一个月之后就能投产了。”解培平介绍,针对移民社区的特点,凤凰社区周边同步规划了服装加工、电子产业园区项目,可以提供900个就业岗位。同时,在社区南部规划建设了凤凰社区户外拓展训练中心,并将配套农家乐、宾馆。“收益将由社区居民分红,对社区内的贫困人口进行***。”解培平说。

据了解,在避险解困、滩区迁建、易地扶贫工程中,东平县发挥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了1个扶贫产业园、4个移民产业园,在每个社区附近建设1个特色产业园,每个省级、市级贫困村建立1个规模化扶贫就业点,形成“园区+基地+就业点”的扶贫格局。配套建设的30个特色产业园区,已有海工科技绳网加工、汉世伟循环农业等21个项目落地投产,可带动就业9000余人。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美丽富饶的东平湖如今真正实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新闻推荐

新站高新区教师培训实现“点餐”制

——菜单式培训项目,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驶入快车道

东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