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思念 拜月趣事

西安晚报 2020-09-27 02:10 大字

□韩养民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先民就有了自然崇拜,崇拜对人类极有影响的自然力,如日、月、星、山、河等。而先民对日月的崇拜,正是那个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代的思想文化结晶,尽管这种认识距离科学还十分遥远。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起因、变化充满了好奇,并进行了臆测性的解释和拟人化的描述。作为天体的月亮被人格化,成了月神。

在神话传说中,最早拜月的故事,与嫦娥后羿有关。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归藏》一书,首先记载了嫦娥奔月故事;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和汉末张衡的《灵宪》,对嫦娥奔月神话有了更加详细的记述。相传,嫦娥和后羿本来是一对恩爱夫妻,后羿力大无穷,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为民造福,是万民敬仰的英雄。但嫦娥与后羿的结局并不妙。相传,嫦娥因食用了后羿自西王母那里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中。后羿则孤零零地在地球上做了留守丈夫,天天思念月宫里的嫦娥。每当有月光的夜晚,后羿便拜月。

如果说后羿是第一个拜月的男子,那么拜月第一女子则是齐国丑女无盐。据汉刘向《列女传》载: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有女钟离春,亦叫“无盐”。生来就丑,白天不愿出来见人,夜深人静时便出来拜月亮,是古代拜月最早的女人。因为思想品德好而被选进齐宣王后宫。然而,四十岁未嫁的无盐进了王宫,别说见国君,连宫里的一般工作人员都没正眼看过她。有一年八月十五,宫里人都出来赏月,无盐混在人群中也走出王宫。无盐虽丑但才思敏捷,在赏月时,她感悟出齐国有四大危害,于是向宣王陈四殆之义。齐王听了无盐的四殆之义,觉得句句在理。朦胧月色下再看无盐,婷婷婉婉、楚楚动人,齐王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月下美人,觉得她德才双馨、美丽出众,后来居然立她为后。

人们把无盐的华丽转身归结为她虔诚拜月,于是,拜月习俗从此诞生。每个拜月的女子都怀揣着一个美好期盼,祈求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永远美丽娇媚。

在汉代的皇帝群中,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已是国之大节,而对月光情有独钟的是汉武帝刘彻。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等记载,汉武帝采纳方士建议,正月十五于甘泉宫祀太一神,在月光下举行盛大的燃灯会,通宵达旦。从此,每当正月十五,举国上下张灯结彩。约定成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使灯节成为中华民族挥洒激情、独具风采的传统节日。汉武帝的夫人李氏病逝,怀念李夫人心切的汉武帝,(相信齐人方士少翁招魂之术,在月光下,在帷中望见了日夜思念的李夫人影像,此举成为后世皮影戏的鼻祖。)

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罗贯中,博采民间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汉代美女貂蝉,她是汉献帝大臣司徒王允家的歌姬,王允见她美丽动人,就收其为干女。貂蝉喜欢拜月,某夜晚,她在王允家的后花园拜月,一阵风吹过一片浮云,恰好把月亮遮住了,此景恰巧被王允看见了,第二天就开始对外大肆宣传干女貂蝉如何漂亮,月亮见了她,都羞得扯了块云彩藏起来了。从此就有了“闭月”之说。有人认为,这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闭月”一词的源头。从此姑娘、少妇把拜月当成一件风光之事来做。月光下,她们把缠缠绵绵的故事演绎得曲曲折折、丰富多彩。

月光下民俗事项颇多,惟唐代“放夜”最热闹。汉唐时代有宵禁制度,每到傍晚,鼓声一起,上自朝廷官吏、下至市民百姓,都必须返回住宅。一座几十万或百万人的长安城顷刻间车马匿迹,大街上冷冷清清,出现了“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的场面。但到了元宵节,则特许弛禁,放三夜花灯,时称“放夜”。宋代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当此之时,“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于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至于车不能掉头,人难以转身,甚至有人被挤得悬空而起,“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真可谓通宵达旦、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汉唐时代,不仅只是灯节、七夕、中秋拜月了,它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在《拜新月》诗中吟道:“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唐代诗人施肩吾《幼女词》也写道:“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两首诗都是写拜月的,虔诚之心,纯真之情,惟妙惟肖地状出了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令人忍俊不禁。文人更是喜欢赏月、拜月,《唐诗三百首》中,涉及月亮的约81首,占比高达27%。诗仙李白同时也是酒仙、月仙。李白一生穷愁,常常借酒消愁,对月抒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传说李白是醉后扑江捞月而死的,这说明他对赏月不仅有兴趣,而且“欲上青天揽明月”,踏着皎洁的月光飞仙而去。

每年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至今仍为民俗佳话。“牵线搭桥”是撮合青年男女爱情的民间俗语,牵线牵的是月老的红线,搭桥搭的是喜鹊的爱桥。七夕,除了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相会故事外,还有唐玄宗与杨贵妃老夫少妇之恋,也是民间茶余饭后常谈的话题。有一年七夕,玄宗贵妃两人住在华清池长生殿,夜阑人静时,多愁善感的杨贵妃突然抽泣起来。唐玄宗温存劝慰,贵妃终于说出心事:“妾遥望牛郎、织女二星,不由得真慕其夫妻长久,妾恐自身不如也!”玄宗再三追问是何原因,贵妃才又说:“妾览前史,每见时过境迁,秋扇抛残,怎能不为之伤情呢?”杨贵妃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唐玄宗,这对老翁少妇遂互相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中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叙述的就是这一情景。而这段宫廷艳史,后来被写入传奇小说,编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出戏剧——洪昇的《长生殿》。

勃兴于唐代的中秋节,到了宋代更加流行,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看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啊,夜市灯火通明,大街小巷到处是出来赏月的游人。生活在宋朝的人们很会享受,心态也很好。边疆地区烽火连天,金人说打过来就打过来,难得大家还能歌舞升平,把节日过得这样热闹。元代剧作家关汉卿有一部戏叫《拜月亭》,虽然故事的背景是金朝受到北番侵扰,但基本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事。即使战火连天,也没有阻挡住女人们拜月祈福的行动。

因为全民性的拜月行动,所以宋代画家都喜欢用画面表现瑶台月色下女人的美丽,而佚名传世的《瑶台步月图》就是代表。画面上的几个美女,个个亭亭玉立。她们站在月下的瑶台上正轻声商量拜月的事呢。从其时尚的装扮看,这几个美女应该是富贵人家的少妇和小姐。已经开始缠足的南宋女人,不敢像唐代女人那样一身男装,骑上高头大马,英姿飒爽地和男人“叫板”。她们已经被“驯化”,阴柔得如夜晚天上的月光,没有灼热和杀伤力。宋代女人做事仔细,所以瑶台拜月的程序也相当讲究,她们把八月十五拜月这件事情放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面,这个夜晚成了女人们真正的节日,男人们都外出赏月了,她们则登上瑶台,为自己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她们虔诚地对一轮圆月祈祷:让我们永远美丽!

新闻推荐

非法占用农用地获刑+修复土地

近日,东平县法院采取“3+4”模式,即由3名法官和4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张某某、赵某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及...

东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