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故事谱写服务赞歌 东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纪实

泰安日报 2020-06-24 08:22 大字

□通讯员 侯丽华

拥抱生命,呵护健康,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项实践活动。如何拉近医院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如何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服务水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患者的利益举过头顶,把责任担当举过头顶,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做患者所做,用自己的辛苦指数营造患者的幸福指数。基于此,东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直在探索,给我们找到了答案。

他了却了我的心事

5年前,东平街道某村68岁的村民李某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有时咳嗽不断,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如今,经中医科医生牛生华精心治疗,她的病情有所好转,她感慨地说:“多亏了牛医生,他了却了我的心事。”

5年来,在老伴、儿女的陪同下,李某先后到泰安、济南等大医院求医,找了不少名医,吃了不少中药,花了不少医药费,可终归效果不佳,这成了她的一大心事。日前,在邻居的提醒下,李某来到东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了牛生华。

牛生华有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法,那就是先给病人论病。他耐心细致地讲解病因的由来,分析原因,然后根据患者的体质及其他疾病情况进行统筹考虑,往往要交流长达1个小时后才开出处方。李某就是这样,前前后后12天,按时服药,及时调整,病情终于有了明显好转。

一封感谢信

6月9日,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被送到东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中表扬的是内科医生焦伟,写信人是东平街道无盐小学退休教师张瑞河。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6月5日,年逾古稀的张瑞河陪同妻子到东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当时接诊的医生是焦伟。焦伟十分敬业,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仔细,他将患者回家后需要服用的药从药房取出来,亲自送到了他们手中,并且把剂量清清楚楚地写在药盒上。张瑞河激动地说:“以前,我经常到多家医院看病,回家吃的药都是自己到药房去取,从来不记得有哪个医生从药房取药亲自送到我手里过。我和焦医生第一次见面,非亲非故,她能这样做,真令我感动。”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张瑞河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焦医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一种真诚与关爱,都说明她是一个素养很高的医生。”

“一针见血”是这样练就的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张瑞河眼中,令他感动的不仅有敬业周到的医生,而且有技术高超的护士,他的妻子在病房输液期间,负责护理工作的是护士高红新。

据了解,张瑞河的妻子体型偏胖,打针输液时血管一直很难找到,每次输液都要连扎数次。在这里,高红新总是一次成功。张瑞河的妻子感慨地说:“你的技术太高了,我这个血管从来没有人一次成功过。”高红新面带微笑谦虚地说:“老人家,您别夸我,我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在连续输液的4天里,高红新每天都是一次成功。张瑞河乐呵呵地说:“老伴年老多病,经常住院输液,打针不计其数,在她的注射史上,连续4天都一次成功,尚属首例。”

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

在东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忆和陪伴一直在温暖着到这里求医问药的人。

2019年11月,此时该中心搬到新址办公一个月有余。这天一早,家住彭集街道某村的牛某来到这里就医,做完各项检查后,医生决定让他输液。在病房准备就绪时,牛某突然想吃早餐。这时,当班的护士小李主动提出为其购买早餐。动作麻利的小李很快就买来一桶康师傅方便面并泡好,让坐在一旁的牛先生感到暖意融融。环顾周边整洁一新的就医环境,望一望身边护士的热情服务,牛某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这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是一种记忆,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温暖。

“决定到这里看病,我来对了。”牛先生这样对小李说。小李这样回答:“大叔,我们刚搬到这里不长时间,请您多提宝贵意见。”一问一答,一个暖心的故事像长了翅膀一样传播开来。

新闻推荐

东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全面开展“一业一证”改革

本报6月22日讯(通讯员叶海军赵大林夏蕊)6月17日,东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为开办幼儿园的孟女士、开办药店的孙雷、李长辉颁发...

东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