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泰安段: 活化的遗产 流动的景观
安山闸(从东北向西南拍摄)自元代京杭大运河开建以来,泰安这座运河边的城市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倚水而兴的印记。不论是引滔滔汶水而成“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人文景观的堽城坝遗址,抑或是堪与江南都江堰媲美的江北戴村坝,都成为了运河沿线闪亮的文化遗产。尽管历史不复,印记仍传承。而今,以“鲁风运河”品牌为依托,串联沿线遗产点的运河文化景观正逐步成型。由此,活化的遗产也将舞就流动的运河魂。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许倩
【运河之心——泰安】
不似大运河南段那般灵动,泰安段的大运河多了几分厚重与沉稳。大运河流经泰安东平县,由南向北入东平湖,后进入聊城段,全长约40公里,通航时间约七百年的时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经济文化方面,更直接的在于沿线遗产点先后建成。
数百年间,沿运河而生的文化遗产,融进运河中随水而动,成为生生不息的活化财富。运河不仅是当地的自然根脉,也为其留下了文化财富。
流动的遗产
这是一处流动的遗产,也是一段传承的历史。不似大运河南段那般灵动,泰安段的大运河多了几分厚重与沉稳。大运河流经泰安东平县,由南向北入东平湖,后进入聊城段,全长约40公里,通航时间约七百年的时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经济文化方面,更直接的在于沿线遗产点先后建成。
宁阳县堽城镇堽城里村正北方的堽城坝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大运河没有直接流经于此,但作为大运河沿线的一处重要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堽城坝遗址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京杭大运河著名分水枢纽工程。如今的堽城坝遗址已不复当年模样,但从地面上散落的石块依然可辨其在运河修建之时的排列方式与分水功用。
堽城里村西北隅为大汶河,为给元代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元宪宗七年在大汶河之南修建了堽城坝,以拦截汶水,通过洸河,注入济宁接济运河,使官民运输南北往来畅通无阻,并灌溉济宁兖州之间的农田。修建之后,堽城坝曾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沿用至元末。直至明朝建都金陵,江南贡赋物质北运量减少,加上选址不当,坝体设计建造有缺陷,屡建屡毁,遂废弃。
本世纪初,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堽城坝的面貌被揭开在世人面前。由于大汶河里大规模采砂,暴露出50000多平方米的巨型石块堆积。2002年8月,宁阳县博物馆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在东西长约1300米、宽约300米的河道里,由西向东依次发现石堰、斗门(西闸)、双虹悬门(东闸)、东大闸和挡水墙等遗迹、遗物。
4月17日,在当时曾参加考古工作的宁阳县博物馆馆长于勇的讲述中,记者走进现场,通过残留遗迹窥见了曾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堽城坝。“汶水从东北而来,为了避免直冲汶河南岸,自清光绪十年至建国后,沿汶河南堤修筑了6座缓冲挡水坝,俗称‘鸡嘴’。”于勇告诉记者,在4号至5号鸡嘴之间的河道里,1289年都水少监马之贞于斗门之左做双虹悬门,使闸、虹相连,分受汶水。“悬门上有饰龙虎纹,垂帐纹、棱形纹和有穿孔的汉画像石,偶有石碑龟座残块。”
基于修建的历史背景,元代堽城坝(闸)遗址的作用是拦截汶水,流经洸河,注入济宁大运河,抬高运河水位,使南来北往的船只畅通无阻。于勇告诉记者,正因如此,以堽城坝遗址为标志,形成了北接大汶河,南达淮河的大汶河-洸河-泗河-南清河-淮河航线,并被官府设置为水上驿道,并灌溉济宁兖州之间的农田,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溢坝西去的滔滔汶水注入东平湖,进入黄河水系,成为历史上最早的“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人文景观,从而形成了黄淮水系的分界线。
一“心”贯南北
溢坝西去的滔滔汶水注入东平湖,便与大运河东平段相接。大运河东平段途经东平县新湖、商老庄、戴庙三个乡镇,全长40公里。东南从济宁市汶上县进入东平县新湖乡小河涯村,沿东平和汶上两县县境朝西北方向,经大安山进入东平湖,出东平湖西北进入戴庙乡,至十里堡村以西黄河东岸。
目前,运河河道部分遗迹尚存,遗存最宽处200余米,最窄处不过40米。但其中河段多曲折,有许多河湾、河滩、堤湾。河道上现遗存有安山闸、戴庙闸、东平湖及其相关石刻。而在东平段运河中,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水利工程——戴村坝。它与南旺水利分水枢纽一脉相承,成为大运河上著名的水利设施。“戴村坝始建于明代永乐九年,截断大汶河向南旺分水枢纽供水济运,彻底解决了运河断流的难题,在京杭运河近500年的杭运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4月17日,记者来到戴村坝,因目前正值枯水期,不见波涛汹涌的“戴坝虎啸”盛景,站在北岸举目眺望,戴村坝如长虹横卧在大汶河上,拦腰截断自东向西的水流。整体来看,戴村坝有主石坝、窦公堤、三合土坝三部分,大坝基本呈“L”形,主石坝南北向,又分玲珑、乱石、滚水三坝,向东呈弧形,以迎击东来汶水。当然,三坝间高低不同的设置足见其科学性。东平县文物局原副局长吴绪刚介绍,“三坝间以滚水坝最低,分级漫水。此外,太皇堤和三合土坝都是起着挡洪水、泄洪峰、保主坝的辅助坝。”因其设计建造科学合理,与都江堰相媲美,遂也有“江南都江堰、江北戴村坝”之称,
经过600多年的洗礼,戴村坝原结构基本保存下来,现仍在使用。虽无济运功能,但在缓洪沙、控制水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展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成就的科普园地。
在戴村坝旁,一座集结了水工文化遗迹遗物的戴村坝博物馆静默屹立,记录着这个水上科技工程的古与今。馆内设有文物展厅、模型展厅、图片展厅、引水展览厅、3D影院等,展示戴村坝的价值、功能及大运河发展的历史文化,现已成为大运河沿线最具特点的一处水工文化博物馆。
如今的东平虽难觅当年盛况,但仍能在历史遗存中追寻到,这一河流曾经带来空前的繁荣。比如运河畔的千年古城州城,自宋代立城以来,曾为北宋、金代郓州和东平府的治所,也是山东境内两大政治、贸易中心之一,还是元、明、清运河畔的货物集散地。历史上的州城不仅商业兴盛,而且文化繁荣,历史上曾建制府、路、州。如今在州城不仅能找到安山闸、戴庙闸等闸坝和码头的遗迹,还存有宋代以来的衙署、父子状元府、元报恩禅寺、明清真寺等许多古迹和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典的“唱响”
运河城中过,浸润在当地人的日常中,也形成了很多因河而生的美食和非遗项目,成为地方特色文化、丰富着城市的生活。比如市级非遗大安山王家炖鱼自古运河流经东平州大安山古镇因运而生起,就成为大安山古镇渔民和南来北往客商喜欢的一道菜肴。
据悉,仅自清朝乾隆年间为贡品至今,东平湖大安山炖鱼已传承七代。生活在东平湖畔大安山古镇的王氏家族为了让这一特色名吃流传下去,不仅全面继承了东平湖的传统做法,又广泛吸收了当地民间流行的大炖鱼做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平湖大安山王家炖鱼。
提及运河边上的非遗,不得不提端鼓腔。端鼓腔又名“端舞戏”“端公戏”,主要活动区域为东平湖、南四湖及运河两岸,也称为渔民的戏,在东平湖周围称为“敬河神”。追溯起来,“端鼓腔”在东平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渔民为了祈求平安、庆祝丰收,便供出“金龙四大王”“柳爷”(蛇神)之神位,一边鸣炮,一边起舞歌唱。
家住东平湖边的丁立新从小跟随亲戚学习端鼓腔,现为该项目的传承人。在他的记忆中,端鼓腔与渔民的生产生活相伴而生,表演时节也息息相关。“其实端鼓腔最早产生于南方,渔民随着运河向北而去,也将端鼓腔带到了北方。流传到东平,结合东平当地的特色演变为如今的端鼓腔。”
“最初,端鼓腔的唱词并不好记,流传千百年,并无文字记载。全靠当地渔民祖祖辈辈口传心授。”丁立新说,那时唱词需死记硬背,羊皮鼓转几圈,垂环摇动几下,都有讲究。“不论是学习唱词、动作,还是化妆、打鼓,都需下苦功夫。”
据丁立新介绍,端鼓腔表演最少需要三个人,一般在封河渔民停产之后即阴历的四月份表演,内容多为打渔时许下的心愿。“演唱时无管弦乐器伴奏,只有几面圆形的单面羊皮鼓,鼓柄末端大铁环上套有九个小铁环,伴奏者用竹篾敲打鼓面,同时晃动铁环,演员根据戏中人物需要,化妆表演。”
在东平,“端鼓腔”有成套的规范唱腔和大批经典曲目,深受渔民群众喜爱。大型的“敬河神”活动,每年腊月举行一次,喜悦的渔民祈求平安,庆祝丰收,欢度春节,笑迎新年。各自忙了一年的渔民,亲戚朋友、乡里村邻欢聚一堂,叙叙旧情,谈谈希望,端鼓腔的表演同时是渔民群众亲情的纽带,友谊的桥梁。
串起风情线
数百年间,沿运河而生的文化遗产融进运河中随水而动成为生生不息的活化财富。运河不仅是当地的自然根脉,也为其留下了文化财富。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戴村坝及小汶河段入选,成为泰安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针对沿运河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泰安也相继开展了系列保护利用工作。结合运河流经的东平段,县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对戴村坝至东平湖、大运河至黄河约150公里的水道,进行全面疏浚改造,修建沿岸15个码头节点,40余处景点,县城南出口新建“清河公园”,游客乘船可直达东平湖,游览大清河和东平湖风光。运河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风光的展示,还要有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项目。基于此,泰安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以州城、大运河、大清河、戴村坝、水工文化等为代表的运河文化,全力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之一的“鲁风运河”品牌,同时结合“水浒故里”“平安泰山”两大品牌丰富运河旅游的内涵,采取内外两条发展线路。
对外方面,利用京杭大运河旅游城市联盟大会的优势,联合南四湖、济宁、东平(大安山、戴庙、十里堡)、阳谷(张秋镇)、聊城、临清开发运河风情专线游。对内则重点开发戴庙古运河故道、安山古闸、古州城、大清河、戴村坝、东平湖、堽城坝等运河沿线旅游资源。向东融合省会城市经济圈,向西对接中原经济区,向北融合京津冀一体化,向南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联袂泰山,联动曲阜,合力打造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和国际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精品段。
其中,对于不同文化遗产点的保护利用则提出了更加细化的措施。戴村坝的总体定位为“山水之间,灵动尽显,一区一带,美景相连”,以戴村坝景区为核心,沿大汶河(大清河)向两侧延伸,东北方向延伸至泰东公路,西侧延伸至东山路,整个区域自东向西依次经过汇河沿线景观带上的蓆桥圣迎、芦海寻踪、菱港柿野、云泽栖凤、逸云草坡、效野埠头、江中盆景等大小景观节点,以戴村坝核心景区龙珠岛、清月湖公园、大清河旅游码头等重要的景点,各景点寻大汶河(大清河)走势,呈带状依次排列,共同构筑东平县旅游线路的东段,展现了运河在当下的魅力。
此外,千年古城州城风貌也将重现。规划以千年古城为载体,以名人与古迹为文化原点、以湿地荷塘为生态背景,以古城风情与水浒文化为特色,搞好古城——东原文化、荷城——荷文化、宋城——水浒文化三大文化建设,把州城打造成为东原历史文化的缩影和别具韵味的鲁西荷城。
布局串联运河沿线遗产点,围绕文旅资源整合的运河文化景观正逐步成型。由此,活化的文化遗产也将舞就流动的运河魂。
新闻推荐
东平县卫健系统规范医疗行为、 维护群众利益集中整治行动会议召开
本报4月27日讯(通讯员王淑花)4月24日,东平县卫生健康局召开全县卫健系统规范医疗行为、维护群众利益集中整治行动会议。东平...
东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