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楼房,建设大型兔舍,刘运科 滩区贫困户要做致富带头人

大众日报 2020-02-14 09:49 大字

□曹儒峰 苏本善 报道春节期间,刘运科和妻子郑继红在新房子里张贴福字。□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苏本善

除夕夜,刘运科比往年多喝了两杯。他说今年家里有两大喜事:一是从黄河滩区的破旧房屋搬进了新楼房;二是6万只存栏量大型兔舍即将建成。

今年49岁的刘运科是东平县戴庙镇西辛村人。他做的一手好菜,2008年闯荡广东,做了6年的厨师长。妻子郑继红跟着在饭店打工,那时两人的收入每月超过1万元。

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刘运科因为脑梗落了残疾,不仅没有了收入,还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一家人因病致贫。

西辛村距离黄河只有一里路,弯弯曲曲的黄河河道像是把整个村子都包裹了进去。20世纪80年代之前,村里几乎每三四年就要遭受一次洪灾。“每晚听着黄河水声入睡,一到夏天下大雨时就格外紧张。”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黄河滩区的真实写照。戴庙镇副镇长齐道功介绍,黄河滩区沙化地多,农作物比周边地方少三分之一的产量;垫房台成本太高,垫房台的钱甚至超过了盖新房的钱。房台高低不平,进地排车都费劲;“东防清(大清河),西防黄,一到汛期两头忙”,戴庙镇成为大清河和黄河的“夹层饼”,严峻的防汛形势也是黄河滩区群众贫困的原因之一。搬离滩区,安居乐业,成为群众的期盼和梦想。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债’就是我们艰难生活的写照,老房子垫了6米多高的房台,在广东挣的钱都花在垫台盖房上了。”刘运科说。

为了让群众彻底告别黄河滩区,2018年4月,戴庙镇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新时代家苑项目建设启动。历时一年半,2019年10月26日,戴庙镇黄河滩区范围内的7个行政村4038人喜迁新居。如今,旧房全部拆除,土地复垦工作正在进行,滩区群众摆脱水患侵袭,步入康庄大道。

新社区选在镇政府驻地,距离镇政府约1000米,紧邻220国道,交通便利。距离东平县第三人民医院约800米,距离镇中心小学约500米,教育、医疗条件优越,既解决了滩区群众脱贫迁建的难题又为乡村振兴和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活力。

党群服务中心、商业楼、充电桩、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和良好的居住环境,为群众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在社区外同步规划的服装加工园,为解决群众就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住上新楼房,花了多少钱?刘运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刘运科有一儿一女,家里四口人享受搬迁政策。每个人3.49万元的补贴,老房子评估了11.2万元,家里的兔舍评估了10.2万元。刘运科要了两套房子,一套3楼的80平方米,一套四楼的120平方米,共花了34.64万元。“我们先住着小房子,大房子准备留给儿子结婚用。”

落下残疾后,刘运科不能再外出打工,开始在老家寻找出路。2015年初,刘运科开始在家里养兔子。从6只起步,养到近千只。刘运科不但成功脱贫,还有了一定收入。但是滩区路窄走不开卡车,运输是大问题,养殖很难形成规模。

如今,戴庙镇帮助刘运科在新区租了34亩地,新建6万只存栏量大型兔舍,交通便利,再也不怕运输难了。“初步和梁山县的一家企业达成收购协议,走订单式养殖模式。我还要成立残疾人就业基地,带着20名残疾人大干一场,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刘运科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泰安“逆行夫妻”携手抗疫 守护好“大家”,小家才幸福

①②③□最泰安全媒体记者杨丽宁刘红川整理上阵父子兵,抗疫夫与妻。在泰安各地,一对对夫妻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携手并肩,奋...

东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