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与李调元 最懂孤独的诗人和藏书万卷的才子

成都商报 2021-04-10 01:47 大字

2017年7月,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

2020年6月,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这二十位值得传颂的历史名人唤起我们翻开书本,沿着他们的足迹,找寻历史脉络。

本期出场的是20位历史名人中的最后两位:陈子昂(公元661年~702年)和李调元(公元1734年~1803年)。

陈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朗朗上口的经典诗句,便出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如今,遂宁射洪市还有陈子昂古读书台、陈子昂墓等遗迹。

曾是不羁富家子 当众砸琴一举成名

陈子昂出生于今射洪市金华镇武东山,从小家境富裕。陈子昂先祖陈平是辅佐刘邦一统天下的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公元679年,20岁刚出头的陈子昂,离开四川,去长安求取功名。

一开始,陈子昂的功名之路并不顺畅,先后两次科考落第。23岁时,陈子昂用了一招“自我炒作”,名满京城。这段故事如此出名,还被记录在了《太平广记》和《唐诗纪事》等典籍里。

当时陈子昂在长安大街上看到一人叫卖胡琴,因索价太高,无人问津,但围观者众多。陈子昂挤进去一看,灵机一动,就把这琴买下。

很快,一位书生花高价买琴的事传遍大街小巷,就在各种达官贵人在第二日去凑热闹的时候,陈子昂却当众把琴砸了,并趁此机会掏出自己提前写好的文集分发给众人,大家看后对其连连称赞。经此一事,陈子昂的文章和他的名字一起传开了,朝廷上下都略有耳闻。很快他就崭露头角,在第三次科举中,陈子昂终于考中进士,入仕为官。

这个时候的陈子昂信心十足,准备大展拳脚,在政治上实现自己“至君尧舜,匡时济世”的理想。

直言敢谏报效国家

却屡遭失意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于洛阳驾崩,如果把灵驾运回长安安葬,必会大兴土木,极耗人力。陈子昂以《谏灵驾入京书》上书武则天进行劝阻,极力建议将其安葬洛阳。

武则天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于金华殿召见他,授麟台正字(秘书省校书郎),并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称赞他“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

接下来的几年,陈子昂坚持谏言,大胆批评弊政,可是渐渐地他也发现:武则天虽然多次召见自己探讨国事,却并不真正采纳自己的建议,也未对他委以重任。

再往后,陈子昂更是多次遭遇降职,在朝无所作为。后逢契丹首领李尽忠举兵叛唐,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36岁的陈子昂上奏请求随军出征,为国效力。

然而,武攸宜不善谋略也不懂打仗,却又为人独断。作为随军参谋的陈子昂提出很多建议,武攸宜完全不接受,还因为陈子昂是文人而轻视他,说他“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将他降职为军曹。

空有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陈子昂理想破灭,心灰意冷。战役失败后,军队返回洛阳。

某个黄昏,他登上了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的幽州台(今北京蓟北楼),回看过去,想到自己遭遇的不公,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下,望着苍茫广阔的天地,一股愤懑和绝望之情油然而生,他提笔一挥,写下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革新旗手

让唐诗摆脱颓靡诗风

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以父亲老病为由,辞官回乡,不久之后他父亲去世。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意图谋财,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陈子昂加以诬陷,将他关进大牢。陈子昂还未出狱,便在狱中忧愤而死。

通过他留下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极为鲜明的革新态度。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诗文革新主张,认为齐梁诗风颓靡,脱离社会实际,应提倡“风雅”之音,使唐诗的创作风格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提出“汉魏风骨”才是诗文正道。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对初唐时期诗文风格的转变有巨大影响,使唐诗彻底摆脱了齐梁颓靡诗风的影响和束缚,使文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偏向于向现实生活取材,诗歌内容充分表达作者的内心想法,因而盛唐诗歌呈现出壮阔大气的诗风。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举措不仅为唐诗的健康发展作了铺垫,是唐诗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唐诗变革的风向标。

后世中,众多名家对其有很高评价。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白居易赞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李调元

藏书万卷的川菜之父和川剧之父

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一生著述极为丰富,达130余种,推动了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承,被人们誉为“川菜川剧之父”。

如今的德阳市有李调元纪念馆、醒园、李调元读书台等,绵阳市也有李调元出生地院落、万卷楼遗址、书冢和读书台等。

蜀中才子的学霸之路

李调元出生在德阳罗江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李化楠,历任知县、府台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颇有政声,著有《万善书稿》《石亭诗集》《醒园录》等书。

李调元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少时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从诸子百家到诗词歌赋,无不涉猎。5岁能诵经文史书,7岁就能作诗,因一首《疏雨滴梧桐》:“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被乡里人誉为神童。

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11岁的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直到如今,罗江还一直流传着他对对联的故事。比如说他小时候,一次被父亲出的上联“曹子建七步成诗”难住了,便灵机一动说:“李调元一时无对。”父亲大喜。

19岁时,李调元便如愿以偿中了秀才,29岁中了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后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

仕途多舛 归隐老家藏书万卷

作为新任小官的李调元,不愿给太监馈赠财物,常受太监欺压。一次,太监很晚才出宫门接簿,还怒骂李调元耽误了时间。

李调元高声回答:“我官虽小,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国法,你怎敢随便辱骂?”说罢抓住这名太监要拉他去见皇上,其他大臣从旁劝解,太监才得以下台。此后,太监再也不敢为难他。

因为李调元为人耿直、不畏权势的个性,他的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正月,他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臣和珅,遭何坤诬陷,发往伊犁充军,流放的中途经人搭救,被召回原籍,削职为民。

50岁的李调元带上《函海》刻板及五车书籍回到家乡,自此以后,“放荡山水之间,以著书自适”。有人劝他设法复职,他以东坡诗咏答说:“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李调元回到罗江老家后,建楼一座,名曰“万卷楼”。因为父子两人爱书成癖,尤喜藏书,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购。在做官期间,俸禄都用来购书。所以,万卷楼是一座藏书十万卷的庞大书库,时人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

李调元万卷楼的珍贵藏书,是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丰碑。可惜这一巨大的宝库,于嘉庆初年被土匪焚毁。李调元悲痛万分,终在嘉庆七年十二月离开了人世,安葬于罗江南村坝故里。

川菜之父和川剧之父

李调元是清代百科全书式学者,一生著述极为丰富,达130余种,撰有《童山诗集》《童山文集》《蠢翁词》等文学作品,《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曲话》《雨村赋话》等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作品。

此外,李调元对四川乃至中国文化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贡献:编纂《函海》。

该书共集图书160多种,合编为40多函、800多卷,内容从魏晋一直到清朝,包括历史、考古、地理、农学、医学、文学、方言、音韵、民俗、姓氏、川剧、川菜等方面的研究记载,是乾隆以前历代四川学人的专辑总和,堪称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书。

李调元不仅是一位大学问家,还是一个美食家。他编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饮食专著《醒园录》,使之成为第一本川菜菜谱。全书共记载了120多种关于调料、饮馔及食品制法。

《醒园录》记载菜式做法非常详尽,超越了一般文人体验、感觉式的美食记述。正因为李调元的系统梳理,川菜才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他也被后世尊称为“川菜之父”。

同时,李调元还是“川剧之父”。在北京、广东、河南为官期间,他用心了解当地戏剧的发展,并改编宋元、明清剧本等,将其创作成川剧带回四川。李调元编写的《芙奴传》《花田错》《春秋配》等很多剧本,至今都是川剧的经典。 (文/阿米)

新闻推荐

“深耕”穷山沟 女支书练就“硬本事”

□刘洋特约通讯员贾明高清明时节,在射洪市太乙镇富强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村民们正在和施工人员一道挖土筑坝、铺设...

射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射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