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射洪“钟青天”
文/罗明金
“钟青天,古循吏,视国事,如家事,视民事,如己事;折狱明决,恤灾周至,除莠安良,诚一不二……”在《射洪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射洪举人钟体志的记载。这段民谣,曾在清光绪年间江西德化浔桑一带广为流传。
钟体志,字泽生,清道光二十(1840)年出生于射洪县怀德乡(今东岳乡)一个耕读之家。钟体志自幼聪颖,饱读诗书,弱冠时即著成《黜邪》之论。中举后,钟体志被选拔到江西浒湾担任县丞。任上,钟体志克勤克俭,处事公道,特别是对于老百姓的民生诉求,总是竭尽所能予以办理,从不拖泥带水,答应百姓的事情,总是诚心诚意去做直到圆满为止,所管仓库、粮马、征税等账目清清楚楚,一点没有“夹灰卷口”。
光绪丁亥(1887)年五月,当了六年县丞的钟体志被选拔到江西德化任“县宰”。上任途中,刚到德化浔桑(今浔阳),恰逢大灾袭击十七乡——水灾过后,又大旱连连。钟体志顾不了进德化衙门,就寓居于浔桑书馆旁的棚舍,组织当地百姓抗灾自救。他首先命人打开官仓放粮以民解饥荒之急,又出缓征民间赋税之策,鼓励富商豪绅等捐钱物赈济灾民,还在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按过去收购价出售粮食。
组织购粮运粮赈灾途中,钟体志早出晚归,经常与船夫一道拉纤牵船,百姓感动不已。回到县衙,他又率先捐出自己的薪俸,并号召当地所有官员都捐献薪俸抚恤灾民,教导商绅各尽仁心救济受灾穷人。由此,所属乡镇虽多方受灾导致饥荒,却没有出现乱象。
面对德化等地多次发大水的实际情况,钟体志坚持不懈组织大家捐购椿木、芦席护堤,昼夜巡守,直到水退无患才罢,同时上书朝廷拨款修筑堤防。
在他所管辖的德化境内,他把灾民组织起来筑堤,以工代赈,让大家有事情做,有饭吃,有钱领。灾民纷纷赶来倾力挑土勒石、拉磙筑坝。不久,十里长堤筑就,农业生产走入正轨,民皆欣喜,安居乐业。
那时德化周边,常有抢劫、偷盗之徒扰民,还有土匪、流氓作奸。有一天,乡民将乱情告到县衙,钟体志闻报,连夜带领衙役兵丁赶赴受患边境地带,果断将嫌犯捕获,并通报邻县官府,一同审讯后,将案犯治罪打入监牢。从此,再也没有敢越境滋事者。
对于民间纠纷,凡是告到衙门的,钟体志一定会心平气和地查问原因,如同父兄询问子弟一样,老师教育学生一般,因此大家往往怒气冲冲而来,面带笑容而去,纠葛也烟消云散。至于重大案情,钟体志必严密审问,祥查案情,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查实后无论何人必依律惩处。对于破获的典型案例,他还随时记录成文,以备详考或事后揣摩,久之成书,即后来的《柴桑佣录》。
详细阅读《柴桑佣录》,不难发现钟体志令办案亲历亲为,总是以事实为依据,绝不冤枉好人,也绝不放过坏人,不仅严谨公允,更能体恤民情,怜惜弱者。
在德化任县令近两年后,被调往新喻县赴任。衙车夫帮忙搬箱时,却发现钟县令身无长物,两只箱子全是藏书和自己的诗文,感叹不已。
“钟青天”要调任的消息传出,乡民、士子纷纷列于道路两旁拜别,延绵数里。后来,雅士张友松、陈景贤等寻得当日士子投诗,竟达二百八十一首,于是刊印传于世,名为《浔声》。《浔声》大多表现的是对钟县令的德政赞颂,所抒皆为敬仰倾慕与依依惜别之情。
从《浔声》《柴桑庸录》中可以看到,知县任上,钟体志始终勤于政事,无论是平民百姓讼案,还是公务文件,断然不会让其“过夜”,坚持不懈做到“终日“坐堂皇,折狱凭片语”而案无留牍。为官期间,他断案无数,总是苛求公正廉明,绝不徇私舞弊。按他的话云:“事关伦纪及命盗重案,必论如律以惩奸顽。其户婚田土雀角鼠牙,亦例有应得之咎。或尽情剖释,或量予责惩,但剂其平。”所以,他所治下无一冤假错案,连恶徒也心悦诚服,皈依伏法。因此,他被人们广泛赞誉为“钟青天”。
钟县令调任后,德化百姓还勒石立碑,名《邑侯钟公去思碑》,表其功绩卓著、清明正直,抒其思念顾望之情。
能得众多士子赋诗赞赏,更能得到广大百姓立碑纪念,如此之殊誉,在中国士林及官场实为不易。
据载,钟体志还官后,卒于光绪末(1908)年。致仕期间,还撰有《筹海蠡言》一卷。该书中,他力主御侮,所拟攻防战守事宜颇为具体,以海防急务为杜奸细、储材技、筹军饷、备沙垒、防诡道、维人心六项,设想周详,是当时良策,也是研究中法战争史宝贵资料。
钟体志除著有记录政务、断案等事务的《柴桑佣录》四卷、《筹海蠡言》一卷外,还存诗著《澡雪堂诗钞》一卷,《澡雪堂文钞》十卷,文集《绵江别话》、楹联《澡雪堂联语》各一卷,均流传于世,至今可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成万近日,四川省发改委、省经信厅、国家能源局四川监管办、省能源局联合下达的《关于落实精准电价政策支...
射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射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