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川大学子山沟创业 现代种植方式让传统农业更有“钱途”
三名川大学子山沟创业
现代种植方式让传统农业更有“钱途”
连绵起伏的山坡上,绿油油的玉米苗迎风拂动。6月15日,在射洪县太兴乡书房村的山坡上,胥小铭正在雨后的地里检查玉米苗的长势。
2016年,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胥小铭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太兴乡,与他一起来到这片土地的还有他在四川大学的同学熊文龙、骆成。三个在城市打拼多年的年轻人决定到农村闯出一番天地。通过流转土地600多亩,三个年轻人以机械化耕作的方式在坡地上发展起了传统农业。
“谁说坡地不能实现机械化?我们就是要用现代化的种植方式让传统农业不再‘传统\’。”胥小铭信心满满。
现代机械爬坡上坎
荒芜土地焕发新机
2010年,四川大学毕业的胥小铭去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涯。作为科学报的一名记者,胥小铭曾到东北、江苏、内蒙古等地采访现代农业。
“在农村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从我高中父辈外出打工开始,我就萌生了这个想法。”2016年,已经具备在北京买房资格的胥小铭决定回到家乡太兴乡。他把想法告诉了大学同学熊文龙、骆成,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到农村实现新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去年3月,一场声势浩大的开荒行动在太兴乡二教寺村、书房村、紫极观村展开。“太兴乡是劳务输出大乡,种地的人少,许多土地都荒芜了。”在这场开荒行动中,三个人购买的机械设备第一次用到了山坡上。
近年来,遂宁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特色农业遍地开花。然而,胥小铭在跟同学商量后并不打算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首先需要技术,更易受市场环境影响。采用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也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机。”三个人决定另辟蹊径,发展传统作物——小麦、玉米、油菜。
在胥小铭之前,太兴乡很少采用机械化种植。这里山高沟狭,对普通农民来说机械化并不容易。为此,胥小铭买来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为了减少人力成本,没有农业生产经验的三个人亲自上阵,学习操作各种机械。
2016年,三人种植的玉米产量达到75吨。高产量的背后是三人的辛劳付出。在开荒和耕地中,胥小铭的父亲和同学发生过两次翻车事故。
就在上个月,为了确保玉米苗能按时按质种下,胥小铭在驾驶拖拉机耕地时不小心翻下了山坡。从车下爬出来的胥小铭腿受了伤,但第二天他又开着车去耕地了。
种养结合走出生态路
合作社推广机械化
胥小铭的粮仓坐落在一个山坡上。这里不仅有粮食烘干机,还建了一个规模达800余头生猪的养殖基地。
通过与温氏企业合作,胥小铭养起了生猪。“一头猪的利润在200—300元,一年下来有30多万元收入。但这并不是我发展的目标。”在胥小铭眼中,生猪养殖并不是自己发展生态农业的最终目标。他告诉记者,在许多现代化农场,养殖生态循环农业是必经之路。未来,他要在生猪养殖的同时饲养蚯蚓,以蚯蚓带动家禽养殖。此外,他们还要通过订单农业,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2016年12月,太兴乡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射洪县孜书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该合作社正是由胥小铭他们发起的。
高效的机械化种植让胥小铭首次创业就尝到了甜头,为了推广机械化生产,胥小铭发起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不仅吸纳有机械的农民加入,也为当地老百姓耕种提供服务。”胥小铭说。
(全媒体记者 颜朝辉)
新闻推荐
发挥行业优势创新驱动发展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中心组在全市上下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奋力推动“加快发展、弯道超车”要求的重要时刻,市卫计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
射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射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