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空心菜,带富一方人
4月28日,天刚蒙蒙亮,渠县射洪乡射洪村3组村民熊小维就和老伴一头扎进了自家的蔬菜大棚,借着手电光快速地掐摘空心菜种苗。今天,他按照专合社的分配比例,要向巴中来的客商交出5万株种苗。
见到记者,熊小维直起腰,腾出手来捶了捶有些酸痛的背,咧嘴一笑,“做大棚育苗还不错,一个大棚一年可挣万元左右。”
在射洪村,像熊小维这样靠空心菜致富的还有29家。也正是靠着育种空心菜,全村人平收入也从建档立卡时的3000元增长至4700元,贫困人口从548人下降至37人,预计今年底将实现整村“脱帽”。如今的射洪村,已是川东北最大的空心菜种苗供应基地。
放活经营权
让贫困群众主动参与
“射洪乡地处渠县西南部,距县城23公里,区域内土地肥沃、良田纵横,是一个纯农业乡镇。”射洪乡党委副书记王红说,让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最好的载体莫过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时下,主要的模式是通过土地流转,农民获取土地流转费和劳务费,但受益最多的还是业主。“农民主体地位不强,参与程度不高,配合不积极,最终导致一些地方‘要我脱贫\’难以向‘我要脱贫\’转变。”她说。
在射洪村,尽管有种植空心菜的传统,但基础设施薄弱,基地农田干旱时节无法灌溉、洪涝时期不能及时排洪,加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种植,销售渠道较窄,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为此,该乡积极发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在硬化基地道路、修通水渠、小棚改大棚的基础上,扶持引导贫困户种植,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几亩扩大到现在的150亩。
同时,成立射洪村空心菜专业合作社,推行“分散种植、集中销售”模式。即在统一价格的基础上,合作社根据村民育苗面积来确定当天每户的售卖比例,最后集中统一向外销售。如此一来,村民相互杀价、搞恶性竞争的现象杜绝了。
“与单纯的土地流转相比,通过打通销售渠道、统一销售价格,利益更有保障,村民种植空心菜的积极性也更高。”熊小维对当前这种运作模式赞不绝口。
培育产业技术
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射洪村种植空心菜最初只有两三户,但因技术不过关,村民实际收入并不高。“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村2756人中就有138户548人是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0%。”村支部书记黄海说,该村之所以未能因菜脱贫,缺劳力是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管理机制也是重要原因。
要做大做强,首要的是技术过硬、种植模式更规范。在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该村采用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形式,每月在村里举办“农民夜校”,邀请农技人员实地授课,提升种植户的种植技能。
“先前不知道怎么储苗,加上我和老伴身体都有病,最多就是栽点空心菜自己吃。”2016年,从“农民夜校”学到埋苗技术后,62岁的贫困户熊良树家也建起了自己的大棚,从开春时移栽大棚到惊蛰时节卖种苗、6至10月卖菜,一年下来就挣下了1万多元。
在如今的射洪村,像熊良树样靠育种空心菜苗的贫困村民,在“种植—销售—储备”的产业链上,都学会了储苗、播种、移栽、施肥、管理、采收的每一个技术环节,且都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农户平均每亩投资3000元,即可获得每亩4至5万元的利润。”黄海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销售模式的更新升级,射洪村的空心菜种苗也从原来的本乡本土,销售到本县、达州、南充、巴中等地。目前,已有先富起来的村民在成都、重庆等地购房,走上了脱贫奔康的幸福大道。□文/图 本报记者 李道全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遂宁讯(记者张小星张琳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月23日下午,在初唐大诗人陈子昂故乡射洪县子昂文化广场,一场主题为“诗歌中国,诗意遂宁”的大型诗歌朗...
射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射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