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推进“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射洪三房村产业扶贫助民发“羊”财

四川经济日报 2015-12-09 00:09 大字

“今年赶上了销售旺季,农场内养殖的500头羊卖了个好价钱!”近日,在位于射洪县洋溪镇三房村的春莱家庭农场内,业主荣爱民正在给农场的务工人员发放上个月的工资,这些务工人员都是村里的贫困户。荣爱民告诉记者,这是他回乡发展赚到的第一笔“羊财”,随着农场逐步发展,他的创业扶贫梦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农场

三房村远离集镇,是典型的“口袋”地形,全村有70户困难户,是洋溪镇最大的贫困村。长期以来,由于地形和交通限制,加上缺水等自然原因,全村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影响,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

“2013年底我返乡探亲时,竟然不认识路了。记忆中,路上长满了杂草,土地撂荒十分严重。”荣爱民说,三房村有两条沟——三房沟和四房沟,他的家庭农场就建在三房沟,随着鱼塘、标准化羊舍、藕田等项目建设发展,这条昔日的穷山沟开始热闹起来,曾经“整条沟留下的村民坐到一起还不够一桌”的局面逐步改变。在荣爱民的带动下,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步返乡创业。

“丘陵地区农村往往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这些条件限制,产业发展困难,贫困人口也偏多。”洋溪镇党委书记刘正志说,为帮助该村“摘帽”,该镇积极鼓励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农场,通过***“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地租加工资年收入达2万元

“以前打工,要跑到8公里以外的集镇上去,不但起早贪黑,每天也就挣12块钱。”如今,年过六旬的贫困户蒲仁勇拿着在春莱家庭农场80元一天的工资高兴地说,因自己和老伴长期生病,靠以前打工和种地的收入往往入不敷出。春莱家庭农场成立后,他成为农场第一批职工中的一员,主要工作是管理羊舍。

“农场现有标准化羊舍4栋,鱼塘80余亩,藕田200余亩,长年用工和临时性用工70余人,年收入都在15000元以上。”荣爱民说,农场雇用的基本都是三房村当地建卡贫困户。

受惠于家庭农场的不止蒲仁勇一家。三房村5组的贫困户文兴德也是该村飞鸿家庭农场的一员,因生病无法从事重度劳动,他在飞鸿农场找到了一份藕田管理的工作,土地租金加上工资,每年收入达2万元。

“今年以来,该村新建水泥路1.4公里、山坪塘2口,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面对未来,刘正志很有信心地表示,在三房村两个家庭农场的带动下,三房村近40户贫困户有望年底“摘帽”。

贾明高刘洋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琳琪

新闻推荐

以技改创新为抓手,积极构建“3+3”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射洪经济发展迈上“量质并重”新台阶

供给侧改革大幕已经拉开,为推动传统工业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射洪把技改创新作为重要抓手,不仅积极推进食品、化工、纺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还加快发展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

射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射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