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于情深处映时代 ——记国家二级编剧于映时

攀枝花日报 2014-06-11 04:53 大字

□本报记者 唐波

70余岁,70余部剧作,平均算,每长一岁,就有一部作品面世,收获不可谓不丰厚。而且,退休之后,他的创作呈现加速状态,现在每年都有几部作品面世。

数十厘米的手术疮疤,4次化疗,6年乐观积极的治疗,他的结肠癌于2013年痊愈。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让他更明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他要在余下的时光中,绽放更加灿烂的生命光华。

他,就是攀枝花文化人,国家二级编剧于映时。

被“拐来”的编剧

1942年,于映时出生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故里——四川射洪县金华镇。初中时期,他师从后来成为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的孙竹篱习画,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老师的书箱中找到一部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和一部《“奥赛罗”导演札记》,从此弃画从演,作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

初中毕业后,他进了射洪县川剧团、曲剧团,开始了他演员的梦想。但在那个没有明星的年代,他的明星梦注定不能开花结果。20年后,他拿起了笔,开始了剧本创作。

1983年,因为与人合作改编的一部川剧在省里获奖,他参加了省文化厅举办的“戏曲编剧、导演进修班”,并认识了攀枝花文化人缪斯中。当他听缪斯中说攀枝花文化发展环境特别好,搞文化都是政府拨款时,于映时心动了,因为在射洪,剧团都是靠卖票生存的。就在那一年,他作出了人生第二个重要选择,他被缪斯中,或者说是被攀枝花的政策“拐来”攀枝花,一待30年。

用脚步积累“财富”

于映时退休前的职业是市文艺创评室的专业编剧。

在他20年的演员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人物素材、舞台语言、故事架构,但当专职编剧,仍需要理论的支撑。

他先后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函授班和中国戏曲电视剧编剧函授中心学习,用学来的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去印证理论,最终寻找适合自己创作的理论基点。

他笃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了大量戏曲创作的书籍和生活书籍,以此丰厚自己的人生感悟。

他更笃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脚步丈量的,都会化作笔上的力度。他开始游历全国,除了东北三省和西藏外,他的脚步已经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这其中,他原来工作的单位市文化局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只要有艺术节、戏曲比赛等,他都能去观摩学习。他感恩攀枝花,没有这个第二故乡,他或许永远不会成功。

常年的生活积累,很快就化作他笔下的各种剧作。到目前为止,他完成了7部大型剧作。这其中,有与人合作的神话剧《钒钛姑娘》,以本土传说为蓝本勾勒攀枝花文化底蕴;有与人合作的戏曲《苴却砚魂》,对攀枝花特产苴却砚追源寻根;历史剧《自古知兵非好战》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来到攀枝花时发生的故事,以全羊汤、七星苴却砚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有现代川剧《望月坪》,讲述了农村改革的曲折和发展;现代剧《铁树岭》讲的是身边人的故事;《追寻我的太阳》,则是以常隆庆的故事讲述攀枝花的崛起。最后一部,是他历时一年半,为今年在攀枝花举办的全省少数民族艺术节特别创作的大型民族风情剧《迤沙拉》。

艺术终将回归生活

其实,于映时最满意的,写得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小品创作。

不是他不想写那些大型剧作,攀枝花文化改革经历了阵痛之后,再好的剧本,没有足够的演员怎么演?

于映时的小品创作爆发期还是在他2002年退休之后,有时间了,常年的生活积累终于厚积薄发。他的小品立意精巧,铺陈紧凑,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诀窍,在于他对生活精细入微的观察与捕获。

今年初,他听说了米易海塔一位农村妇女干部在丈夫摔伤生活不能自理时,以坚强的意志和辛勤的劳作支撑家庭走出困境的故事,便深入采访,创作了小品《樱桃花开》并于3月5日在海塔演出,受到了空前的欢迎。这个小品的语言极富地方特色,常常引得观众哄堂大笑。和他一起采访的其他作家不得不叹服于映时对生活细节的挖掘与掌控。

于映时的小品不仅贴近生活,更富有时代感。他的《送宝贝》《晒太阳》和《走亲戚》三个小品,主题都是时下老百姓关心关注的话题,曾在“攀枝花春晚”演出,赢得广泛好评。今年,除了《樱桃花开》之外,他还创作了《送温暖》《局长回家》两个小品,也都是跟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的作品。

于映时自认最为得意的一个小品,是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京剧《阴判》,讲的是一个算命得知应该活到83岁的贪官,38岁就因为贪腐被枪毙来到阴间,责问阎王的故事。于映时在小品中借用阎王的语言,以每天的衣食住行为基数,将人生的成败得失折算成生命时光,最终指出贪官倒欠两百年时光,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弥补亏欠。这样的立意不仅精巧,便于故事铺展,其中更具有中国人中庸平和的处世哲学意味。该小品反响火热,曾获得省优秀编剧奖,也曾入选当年央视春晚备选剧目,可惜最终未能入选。这也成为于映时的心头之憾。

在于映时的心中,攀枝花不仅是他的第二故乡,更是对他恩情厚重的一片热土。为攀枝花文化“留下点什么”,成了这个年过古稀老人的一个心愿。作为一个编剧,他一方面尽可能地多写,另一方面是将自己多年心血代表作结集出版,取名《氍毹集》,以供后人观摩借鉴,如同他以前所做;作为一个剧本创作先行者,他又尽可能地多“讲”——将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成文发表,希望给攀枝花有志于编剧创作的年轻人一点帮助。毕竟,他已年长,他希望哪一天自己走的时候,墓志铭上有这么一行字:“此人心愿已了!”

新闻推荐

引进一家企业 带动一个产业射洪县电子产业由“配菜”变“主菜”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射洪县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宽阔笔直的道路上,车辆往来穿梭,一户户入园企业生产如火如荼。洪芯微、思佳科技等多家企业的先后落户,形成了以芯片产业为龙头、着力发展集成电路、LE...

射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射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