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排了之”的污水变得“金贵”

四川日报 2013-01-07 17:43 大字

射洪县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方式,突出因地制宜和综合利用——

□成龙 本报记者 张岚

2012年岁末,遂宁市射洪县香山镇,冬雨蒙蒙。杨家坝村民龚清骏赶场归来,一身清爽、脚不沾泥,“雨污分流之后,污水从村民家里出来,直接顺着管子流到地埋渠道去了。”

该县城乡环境治理办李俊介绍,2012年以来,射洪分别针对农户聚居和分散居住两种不同形式,因地制宜采用雨污分流管道、三格化粪池和沼气池处理污水,改变了原先“一排了之”的粗放排污方式,综合利用各类污水。

因地制宜 村村有治污“利器”

“村民家中的各种生活废水通过雨污分流工程的污水管道,汇集流进这里。”在杨家坝村2组新建的三格化粪池前,香山镇党委书记蒋桂彬讲解,“经过沉淀、厌氧、植物净化处理后,就变成清水流出来了。”这样一个无试剂、无机电处理的生态化粪池,可以日处理污水1000余方。

位于场镇附近的杨家坝村,村民居住较为集中,2012年4月,通过农村卫生厕所改造项目,在村里建起了3座近3000立方米的三格生态化粪池,铺设各类排污管网4500余米,日处理污水能力100余吨,农户家中的厨房、卫生间洗涤污水、人畜粪便都能得到有效处理。

而在村民居住相对分散的陈古镇店子村,则采用了“一家一户,化整为零”的方法处理农村污水。“农户以分散居住为主,如果建统一的排污网管和三格化粪池,成本高,实用性不强。”镇党委书记叶世文说,通过采用新建沼气池的方式,让分散居住的农户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将污水有效处理,目前全镇新建了4000余口沼气池,覆盖率达到了80%。

综合利用 昔日污水今能养鱼

如何将农村污水处理与村民生产生活挂钩,让其变废为宝?射洪的“点子”是综合利用。

污水流进杨家坝村的三格化粪池后,出来就变成了清水。通过配套建设的渠系,直接输送到村民的菜地里,让以种植业为主的杨家坝,不再为灌溉用水犯愁。

“以前我们种菜都要跑到2公里外的河头去挑,现在好方便嘛!”就近用水有了保障,种植大户谢南希专门包了村里的10亩地种莴笋,上一季收割的6000斤莴笋,卖了一万多元。

而在店子村,有了沼气池后,曾经直排河堰的人畜粪便和随处乱扔的秸秆,也变得“金贵”起来。“放到池子里就能发气发电,哪个还舍得乱排乱扔?”如今,村民杨洪安家里的用电用气、地里的肥料,全靠屋后的沼气池。

随着水环境的改善,店子村还引来业主进村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近200亩标准化稻田养鱼示范基地,成立合作社后还带动周围19户村民致富。

新闻推荐

丘区寻位 瞄准“世界级”产业

作为全省唯一的丘区经济发展示范县,射洪新起点上谋突破——□本报记者张岚陈岳海9月,川中丘区秋雨绵绵。雨后初晴,下绵遂高速,过涪江五桥,进入人车涌动的射洪,这个百万人口大县的热闹气氛扑面而来。200...

射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射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