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涪江中游的射洪县丘区农村的各类塘堰和支流众多污
地处涪江中游的射洪县,丘区农村的各类塘堰和支流众多,污染严重。射洪从2011年以来以治理水污染为突破口,将“治水”工程同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昔日的污水村如今变得“水灵灵”。
□成龙 刘钰瑾 本报记者 张岚
昔日臭河沟变成休闲地
近日,走进射洪县明星镇场镇,一条清澈的河流随即映入眼帘。河岸边的人行休闲道上,散步的村民络绎不绝。
“这条穿镇而过的河流叫龙洞河,以前臭得熏人,过路都要捂着鼻子走!”正在河边散步的村民马旭昌说,上游来水污染、人畜粪便直排、河岸垃圾乱堆是造成昔日龙洞河污染的主要原因。
从一条臭河沟到村民们喜爱的休闲地,龙洞河的改变始于去年6月的农村“治水”工程。射洪县农村环境治理办公室主任李俊介绍,2011年6月,县里利用打捆项目资金的办法,投资了150多万元,对明星镇境内的龙洞河进行彻底整治:建起了4组大型污水处理池,日处理污水量达到了400立方米,从源头上保障污水不进河;整治了沿岸500米的河堤,清理掉原有垃圾杂草,在斜坡上种观景植物,并沿河配套了路灯、椅凳等设施。
龙洞河焕然一新的面貌,让周围村民的生活习惯也跟着改变。“现在环境这么干净,想乱扔都下不了手哦!”河岸龙桥社区村民胡兰说。
污水村里引来了“水”产业
位于省道205线旁的沱牌镇竹林村聂家湾,曾同样因“水”而烦恼。
“因为特殊的山湾地形,每到雨天,山水直泻下来,山下的近百亩地被泡烂了不说,污水流得到处都是!”村支书李培兴说,由于长期得不到治理,这块积雨的烂泥地不仅影响村民出行,也阻住了村里致富的道路。
如何甩掉污水村的“帽子”,让烂泥地重获生机?在“治水”过程中,竹林村改变单一治理的思路,将“治水”同产业发展相结合。
通过村民大会的决议,竹林村依托水源充足的优势,引进业主发展水产养殖,将烂泥地变成了养鱼塘,并硬化道路、沿池栽种绿化植被,一改昔日脏乱差的环境。“竹林村就在公路旁边,交通方便,现在环境也整好了,周末过来钓鱼的人多得很。”在村里承包了10多口鱼塘的养殖大户税国勇,尝到了环境改变的“甜头”。
“像明星镇、竹林村这样通过‘治水\’工程而改变面貌的乡镇,在全县共有30多个,我们通过分类制定治理方案,打捆卫生厕建设资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等2000余万元用于改善农村水环境,把农村污水治理同民生项目、农业产业相结合,保鲜治理结果。”李俊说。
新闻推荐
8月3日下午,甘森刚吃过午饭就背起相机出发了,他要去拍摄在成都生活了6年的自贡80后女生田阳。这是他计划用两年时间拍摄100个80后中的第63个。他给这个拍摄计划起名为“80后成都生存影像大调查”。...
射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射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