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韵味绵长的诗意与天才而早逝的传奇

成都商报 2021-01-09 00:54 大字

陇南地处出甘入川的要塞地理位置,融汇了巴蜀文化、秦陇文化和氐羌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形态,也让陇南的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与姿态。

由学者和诗人高天佑担纲主编的“得陇望蜀诗丛”,让读者能明确地感受到陇南这片贮满诗意的土地,对不同气质、不同诗歌风格取向的诗人的滋养。

83岁高龄的翻译家、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英伦,与四川作家、学者胡亮联合编著的《敬隐渔研究文集》,将目光锁定在不幸早逝的天才翻译家、作家敬隐渔身上,也一举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名人评传。

“得陇望蜀”之处 诗情各自不同

□王若冰

作者简介

王若冰,甘肃天水人,著名作家、诗人、秦岭文化学者。著有《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寻》《渭河传》《走读汉江》《仰望太白山》《寻找大秦帝国》《走笔山河》等多部著作。

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陇南,多种地质地貌纵横交错,多样性气候错落分布,氐羌、白马、汉、藏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又有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畅流交织,其自然景观之秀美、历史文化之厚重、地域风情之独特,在甘肃乃至西北独树一帜。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不仅让陇南成为甘肃境内唯一既拥有江南神韵、又弥漫巴蜀风情的秀美之地,其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情和韵味绵长的人文传统,也让陇南成为甘肃大地一片淋漓着浪漫诗情、流淌着浓郁诗意的诗歌沃土。

新中国成立之初,陇南曾一度成为备受全国关注的“新民歌运动”热点地区;新时期以来,陇南地区生机勃发的青年诗歌创作活动,也为曾盛极一时的“甘肃诗歌大省”提供了重要支撑。

“毛雨毛/割苦荞

割不开的缠山雾/唱不尽的老山谣

夜夜梦山月/不知山月何处落

泪珠滚在镰刃上

情难舍,爱难割”(《山雾》)

这首诗的作者刘志清本是个一天学也没有上过的放牛娃。1956年,他从农村扫盲班脱盲后开始诗歌创作,后来因发表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枯草俊了》,成为当年名震全国的农民诗人。

紧随刘志清之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礼县雷坝乡兴起的“甘山歌谣”,再次将陇南当代诗歌创作群体推向一个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新民歌运动”的典型——天津小靳庄并驾齐驱的高度。

应该是受了前后延续两千多年诗歌传统血脉滋润的缘故吧,新时期以来的四十多年,陇南诗歌创作延续了诗情汹涌、脚踏实地、不断前行的态势。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以来,陇南青年诗歌创作骤然间异军突起,其拥有诗人之多,创作之活跃,成为甘肃诗歌高原近年来一块最有生机与活力的天地。

十多年过去了,开始于新时期的陇南诗歌新浪潮不仅没有出现浪缩潮退迹象,伴随着一批接一批新生力量的崛起,陇南诗歌创作无论从拥有诗人数量之众、创作势头之活跃、代际结构之完整,还是创作实力之雄厚、写作氛围之和谐、诗歌活动之多样、创作风格之多样等方面,已经远远走在甘肃全省其他市州前列。

我想,正是有上述半个世纪以来,陇南诗歌创作所取得的诗人辈出的局面、令人振奋的创作成就做支撑,高天佑先生才有了担纲主编这套“得陇望蜀诗丛”的现实依据和诗歌底气。

“风吹动着所有柔顺光滑的元素/像河水洗涮所有晶莹透亮的石子”(老盖《醒着,成县黄渚东河》)

“十月,阳光在河滩上嘻闹/风从距河滩三尺高的苇草间穿过/鹤,白色的鹤/白色的花朵开放在秋天”(过河卒《十月,阳光在河滩》)

“一条条小溪/从月亮的四周向虚无的天空流淌/这天宇旋动的瀑布/这酝酿人生的烈酒”(毛树林《月亮里的溪流》)

“平常的事物/其实构成了我们平常的生活”(秦戎《碧口油菜花》)

诗人是大地之子。正是陇南这片高山林立、峡谷纵横、万物繁荣、多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多元文化相映生辉的土地,让包括入选“得陇望蜀诗丛”第一辑的诗人:过河卒、老盖、毛树林、秦戎、向前,在同样青山绿水、群山起伏的陇南大地,获得并体认到了各自不同的诗情,写出了与他们各自经历、生活、感受、审美取向既相通、又相异的诗歌。

生于120年前的敬隐渔 一位早逝的文学翻译天才

□胡亮

作者简介

胡亮,1975年生于四川蓬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阐释之雪:胡亮文论集》《琉璃脆》《虚掩》等多部,曾获袁可嘉诗歌奖、四川文学奖、建安文学奖。现居四川遂宁。

敬隐渔原名显达,字雪江,遂宁人氏,生于1901年,约卒于1933年。

他是诗人、作家、翻译家、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者。他曾首次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译成中文(没有最后完稿),介绍到中国;还曾首次将鲁迅的《阿Q正传》译成法文,介绍到欧洲,并得到罗曼·罗兰、郭沫若、茅盾、成仿吾等人的高度评价,被目为创作、翻译和学术研究的“天才”。

遂宁是敬隐渔的故乡,蓬溪是我的故乡,后者辖于前者,所以说敬隐渔也算是我的乡贤。我以弱冠之岁,从1996年到1998年,负笈于成都,购得王锦厚先生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就知道了敬隐渔及他与罗曼·罗兰的奇缘。

2013年11月15日,我为自己主编的《元写作》第五卷撰写《编后记》时,曾向敬隐渔致敬,并发出了“其人可悯、其才可赞、其志可嘉”的浩叹。也正是在此前后,我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张丹女士曾多次讨论编译出版敬隐渔文集和研究文集的相关事宜。

就在我们兴致勃勃地描绘着这个乌托邦的时候,张英伦先生的《敬隐渔传奇》,已于2015年6月印行。

张英伦先生旅居法国,遍游欧洲,精通法国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富有传记写作经验,对敬隐渔饶有兴趣。他历时五年,行程万里,从遂宁到上海,从法国到瑞士,既考察了田野,又查阅了若干图书馆和档案馆,终于完成了这部填补空白的重要著作《敬隐渔传奇》。

后来张英伦又编译出《敬隐渔文集》,囊括了作者的旧体诗词、新诗、小说、散文、评论、书信和译文(包括法译和汉译)——作者的法文作品和法译作品,也经张英伦先生译成汉文。

敬隐渔将《阿Q正传》节译成法文,张英伦先生又将法文回译成汉文,而不直接采用鲁迅先生的原文,是为了让中国读者感知敬隐渔的节译和改译风格。

因这两部书的面世,国内敬隐渔研究已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热潮。我便与张英伦先生先生商议,欲辑录相关成果,汇编出版《敬隐渔研究文集》。

商议之后,我们最终将研究文集编为三卷,亦即史料卷、论文卷和年谱卷。从最终编定的《敬隐渔研究文集》来看,关于敬隐渔的诗与译诗,小说的创作与修改,汉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法译《阿Q正传》和《函谷关》,与罗曼·罗兰的交往,与鲁迅的交往与误会,《敬隐渔传》的价值与特点等等,都辑录了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中,不免也有遗憾。比如,瑞士汉学家冯铁的《敬隐渔的法文翻译与他的法文写作——以郭沫若著<函谷关>为例(1924年译)》(译者为何昊佩),原文质量想来甚佳,汉译质量却不敢恭维,我甚至怀疑译者或有使用翻译软件。

又如,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钟沁的《初见伟人:寻求精神救助的“新力”——品读<雷芒湖畔>》,有提及希腊文明,却没有提及希伯来文明,对敬隐渔自小接受的异域文化资源或有所误判。

2019年12月,该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精装出版,正好作为敬隐渔出生一百二十虚年的献礼。我所期待的敬隐渔研究四大工程,亦即年谱、评传、文集和研究文集,经张英伦先生十年努力,已然全部完成。

新闻推荐

蓬溪县开展根治欠薪行动 13名农民工领取16万余元欠薪

12月10日,蓬溪县人社局联合该县公安局举行了农民工工资集中发放仪式。13名农民工领取了被拖欠的工资共计16万余元。不久前...

蓬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