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好:20年修村道 30公里

遂宁日报 2019-09-16 02:21 大字

◎全媒体记者胡蓉

愚公移山的故事众所周知。吴启好是现代版的遂宁“愚公”。

从伐木场退休后,这位69岁的老人凭一己之力,耗时20余年,前前后后修整了30公里的村道;路修好后,又开始在路边种树,他说:“留棵树在路边,后人还可以乘一下凉。”

日前,遂宁蓬溪人吴启好入选由四川省老龄办、省民政厅举办的“四川最美老人”提名。

让孩子上学的路好走点

个子瘦小,头发已经全部须白,乍一看,90岁的吴启好与场镇上的老人也没什么区别。可一说起修路的吴老头,街上谁都知道,甚至还有热心的群众上来引路。“他是这个,”路人伸出大拇指点赞。

吴启好是69岁那年开始修的路。

那时候,他从绵阳一个伐木场回到老家任隆镇已经退休10多年了。有一天溜达时,看到一群孩子到镇上读书走的路很危险,于是他决定把这些路修宽一点。

那些老路窄的地方只有巴掌那么宽,小孩子走起来既费力又不安全,曾经,甚至有人赶的牛都从这山上掉了下去。

说干就干,吴启好买来錾子、手锤、锄头等工具,从此早出晚归。因为离家远,老伴杨素华还常常把饭送到山上去,并跟着他一起干活。

“那时候年轻,有力气。”吴启好说,自己虽然个子小,但也能挑个百来斤。两尺长的錾子,打得只剩半尺长,一年要打废掉好几根錾子。就这样,吴启好凭借双手,修整了任隆中学至冬瓜寨、东新至任隆、先锋桥至莲枝嘴、安子沟至任隆等13条村道,总里程30余公里。

吴启好修的山路,最窄的路段有1.5米,宽的路段超过3米。这些路虽然开不了车子,但村民步行既平顺又安全。“只要听说任隆镇有哪条路不好走,他就要去修。”杨素华说,吴启好“已经修路修上瘾了”。

任隆镇寨子坝村村民黄天云告诉记者,多年前他就看到吴启好在山上修路,这么多年,没想到他还忙活在山上,路修好了,随时还去修修补补。

今日栽树,让后人乘凉

因为修路,这些年前来采访的人不少,十之八九却扑了空——白天大部分时间,他都出去栽树了。为了节约时间,有时一个馒头就着白开水,就是老人的一顿午饭。

栽树是继他修路后的“新举动”。

过去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通村公路把每个村子都连接了起来,吴启好自己也发现,“通村公路修好后,这些村道上的人就不多了。”事实上,很多通村公路,都是沿着他当年修筑的村道路基扩建起来的。

路修好了,吴启好开始种树,自己以前修的村道,现在的通村公路旁边,只要哪段路边没有树木,他就去栽上。“留棵树在路边,后人也可以乘一下凉嘛。”

他并没有严格选择树种,榕树、柳树、梧桐树……这些树苗,都是他在附近苗圃找来的。“有些树苗人家不要了,我就移栽到路边。”吴启好说,如果没找到树苗,他就栽榕树,因为榕树埋下枝条就可以直接存活。

为了把树栽好,吴启好每年还会给树苗用上几百斤肥料,并在路边修多个水池。前两年,他都是自己挖个大土坑,然后垫上塑料布,攒下雨水用于浇灌。前年,他花400多元,请人修了一个水池,水池还接上了胶管,可以直接浇灌沿路栽下的树苗。

为了保护好树苗,吴启好还在路边用枝条编上围栏,“不编围栏,小树苗可能会被牛吃掉”。镇子附近的两条村道旁边,吴启好栽下的树苗,高的已经有三四米、手腕那么粗了,矮的是今年春天才刚刚栽下去的小树苗。具体栽了多少他也记不得了,但至少有几千棵。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上周,闲不下来的吴启好又上山种树去了。因为近来的连绵细雨,已经90岁的他在挥动锄头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伤得十分严重。儿子吴阳特意从绵阳赶回来,将老父亲接到身边去照顾。

出发前,父子俩还有过一段争吵:儿子希望吴启好能将錾子、手锤、锄头等工具送人,以后安心地在绵阳养老。吴启好却舍不得,他将工具小心翼翼地收好,“等腿好了,我还要回来栽树的,”临走时,他再三交代在超市帮工的亲戚徐秀芳,一定要保管好他的工具。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受伤。2017年6月,吴启好冒着大雨在路边栽树的时候,还摔到了几米高的山坡下。村民胡志才正好看到,把他扶了起来。“滚了好几转,还好只是把脸擦伤了。”

时间线再往前推。修路时,他的手就多次受伤,手锤打烂5个,钻子打断8根。2010年修筑原木料市场垭口至灵应寺路段时,吴启好去挖崖上长的一颗刺树,由于用力过猛,他连人和锄头都跌了下去,半个小时后才苏醒过来。更别提淋雨、挨饿这些“家常便饭”。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他现在的力气已经远不如从前,一锄一锄地挖下去,然后要休息好一会才能再继续。但他还没打算停下来,“能干到什么时候就干到什么时候,直到干不动为止。”

新闻推荐

一面锦旗背后的灭火故事

近日,蓬溪县上游工业园齐升门业负责人将一面印有“抢险救危真情为民”的锦旗送到蓬溪县消防大队蓬宝路中队,同时还带去了西...

蓬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