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 让“贫困村”焕发生机 金桥镇依托土地整理助推脱贫攻坚

遂宁日报 2018-09-18 09:31 大字

闻着芬芳的泥土气息,穿行在金桥镇翰林村、瓦房沟村的田间地头,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土地整理项目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变化,看着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的新面貌和一片片喜人的庄稼,当地百姓从心里感到高兴。

土地整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以前想都不敢想有这么好的发展前景!政府能把路给修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说这话的是翰林村71岁的严顺东,他说,“这要在过去啊,最愁下雨去田里干活,小土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只能一脚泥一脚水地用小推车把肥料推到山上。现在可不一样了!你看,眼前可是6.5米宽的水泥道,能同时过两辆小车,开着三轮车去田里可方便了。”

翰林村、瓦房沟村属于典型的贫困村,总人口4358人,其中贫困人口707人,年人均纯收入1000余元,低于省级贫困标准线以下。通村、通组道路通达率不足50%,塘、堰、沟、渠等保障农业生产的灌溉水系功能不完善,生产道路狭窄不利于耕作,洪涝灾害对耕地、稻田损毁严重,生产条件的落后,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为改变当地各种不利因素,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切实助推当地“摘帽”脱贫,县国土资源局充分发挥国土资源政策优势和土地整理项目助推脱贫攻坚功效,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以土地整理项目为抓手,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将翰林村、瓦房沟村土地集中整理纳入省级投资建设项目,成为全市第一个被批准确立的省级投资优选土地整治专项扶贫项目。

依托土地整理助力脱贫攻坚

采访中,正遇到村民吴桂红,他新买了辆农用三轮车,正准备去查看雨后的核桃树长势。“眼看着核桃已经初挂果了,心里很高兴,相对于种小麦、花生,收入应该要高上三四倍。”吴桂红告诉记者,他家所有土地全都栽种上了核桃,还流转了其他村民的土地,目前已达60亩。

“这回6.5米的道路还要进行黑化,村上的核桃产业又能拉动一步。”村支书张正安说,自从土地整治后,土质有了改善,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耕种条件更好,农民有了干劲儿,许多业主都看上了这片土地。但村两委并没有将土地流转给业主,而是依托村两委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连片规划发展千亩核桃,受益群众覆盖全村7个组,达900名群众。张正安表示,将来能引导更多的农户走上发展旅游采摘、生态果园这条致富路。

据介绍,几年前,金桥镇村领导努力为翰林村、瓦房沟村引进业主,希望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但由于田块小、不成型、土质薄弱,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缺乏,业主都不愿意来。在张正安看来,土地利用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产业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土地撂荒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这是全县的土地现状,也是造成许多贫困村无法发展的根本原因。”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蓬溪是农业大县,贫困村要脱贫,村民要致富,究其根本还得靠土地。

更为农业产业化带来希望

“土地整治,不仅改善了区域内农业灌溉、交通条件,为项目区农业物资运输及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便利条件,推进了项目区规划化和专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发挥出了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基本实现了项目区耕种机械化、灌溉现代化,彻底解决了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同时,还通过引进优势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农村集体增收,使贫困村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产业欣欣向荣,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助推脱贫攻坚。

雨后的翰林村、瓦房沟村,空气清新,植被茂盛,三三两两的农用三轮车奔驰在平整蜿蜒的水泥路上,黄绿相间的田野里,“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高标准基本农田景象呈现在眼前,令人惬意。

目前,项目区道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排灌率达到80%以上,机械通达率达到75%以上,组道路全部贯通,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良好的生产条件吸引了外来投资者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项目,通过发展黑莓、优质水果、食用桑、黑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帮助村集体、村民增收致富,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2017年翰林村、沟房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000余元,彻底摆脱贫困,步入小康,推进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全媒体记者杨雪雯)

新闻推荐

蓬溪县举行遂宁市十大名菜初赛评选 挖掘地方特色 打造蓬溪美食名片

(佘学军全媒体记者谢良栩)近日,为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内涵,推出一批富有蓬溪特色菜系,打造蓬溪美食名片和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展...

蓬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