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青竹留名蓬溪姜糕的百年沉浮

遂宁日报 2017-12-13 11:50 大字

慈禧太后正在品尝蓬溪姜糕(影视剧照)一

清光绪十年(1884)秋,皇城北京清冷萧瑟,满目疮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枪炮声虽然远去,但残垣历历,弹痕处处,英法联军的洗劫荼毒让这座千年的古都元气未复。

一墙之隔的紫禁城内,此时却张灯结彩莺歌燕舞。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成为偌大皇城中唯一的一抹喜色。

养心殿内,锦衣华服、珠玉簇拥的慈禧高居其上,正接受皇亲国戚、百官群臣的跪拜朝贺。殿堂之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琳琅满目,美味珍馐异香扑鼻。

在堆积如山的众多贺礼中,四川总督丁宝桢带来的礼物显得十分“寒碜”:那是数盒看似普通无奇的蜀中糕点。看着这位整饬吏治、体恤民情、督川十年素有清誉的封疆大吏,西太后不满之余也泛上一丝好奇,这不远千里供奉而来的,到底是怎么样的滛池仙品?

拆封。其形“洁如脂玉,软似秋云”。

入口。其味“有油不腻,有糖不伤”。

西太后大悦,问:“此为何物,产于何地,为何如此酥软甜香?”

丁宝桢笑而答曰:“此为姜糕,产于川北道潼川府之蓬溪县,以姜汁、糯米、蜜糖、麻油四物合制而成。因糯米养胃温中,蜂蜜养阴益寿,麻油润肠保肝,姜汁散寒祛痰,故具极高康养之能,实为糕中四物汤。”

一时间,君臣凝神,一殿肃静,静听丁宝桢娓娓道来,细说原委……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蓬溪县“永盛长”糕点坊内热闹非常。

著名技师江正品最新试制的一款糕点即将出炉。全新配伍、精心选料、精工制作的这一糕点,会有怎样的色、香、味、形、质?作坊上下在紧张中期待着。

须眉皆白的江正品同样心怀忐忑。终其一身,曾制作出无数美味糕点的他,对食品工艺的认识早已深入骨髓:色形悦于目,芳香爽于鼻,佳味适于口,质地益于胃,服用健于身——“五韵并重,健康营养”,此为上品糕点之标准。

精于糕点制作,兼通医药调理的江正品,经过多年的思索、总结、实验,精选姜汁、糯米、蜜糖、麻油,开始了新款糕点的试制。

姜,位居五辛之首。可治感冒、祛风寒、治霍乱、止呕吐、理脾胃、温三焦、杀诸毒、调五味。久服无弊,长服不伤,为甜后生津之良药。(《神农本草》《食物本草》)

稻,五千年国人之主食,食材万千莫能夺其尊。糯稻则为稻中嘉禾,因甘淡平而滋养营卫,爽口利腹;因晚熟而盛注金秋之气,能养胃温中。(《神农本草》)

蜜,为百花精髓。益脏腑、生津血、扶阴阳、功再造、解诸毒、除风湿、利九窍,兼外治毒螯火伤。久服,可长寿健身袪诸疾。(《本草纲目》《药典》)

油,血肉之品,因脂膏而质细;疏果之物,因佐油而生香。厨界有云:“珍馐玉食,无油不细,无细不酥,无油不软。”芝麻油为食物油之王,质地明洁,蓄有异香;油味甘醇,不腻不涩;能耐低寒,虽冬不冻。久服,可补肝肾、润燥结、滋五阴,明目清心。兼外治疮疥火伤,内治脏腑诸疾。(《神农本草》、《本草纲目》)

“姜以作导,蜜嘉其味,油润其燥,糯固其体。”江正品在精选上述四物的同时,在制作工艺上进行了近乎严苛的把关:力净四物浊色秽质,务使糕色素洁如雪;力求精工研磨糕粉,务使糕质细软如绵;力争制糕四物水份降低,务使糕体不僵不腐;其四,力主四物配料得当,确保糕点正味归宗……

精料、精工而制,色、香、味、形、质“五韵”齐备的蓬溪姜糕,既芳香了一座城市,更让养心殿里的老佛爷圣心大悦,欣然御赐其名:玉糕。并作为皇家御用之糕点,须年年来贡,岁岁来朝。

养心殿上的悠悠馨香,西太后的御赐命名,让蓬溪姜糕一夜扬名天下闻。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士子学童、妇孺老幼,无不趋之若鹜,皆欲大快朵颐。

让美食家们啧啧称奇的是,在全国诸多名优糕点中,以姜为主导者,唯蓬溪姜糕一家独有。而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的完美结合,更让蓬溪姜糕登上了“糕中皇后”之宝座!

清光绪年间,后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莅蓬,品赞姜糕曰:“人神共喜之品”。

光绪三十年(1904),宣慰使张表方(即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张澜)来蓬,盛赞姜糕为“蓬莱佳点”。

民国时,著名画家、作家丰子恺至蓬溪举办画展,专程携蓬溪姜糕返京侍奉姑母……

蓬溪姜糕,在此后百余年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始终以其优质的选料、独特的工艺、精美的制作、康养的功能而饮誉巴蜀,畅销全国。既能入庙堂高阁,也能进寻常巷陌,成为人们迎宾待客、馈赠亲友之佳肴名点。

研制姜糕的江正品,由此走出巴蜀,走向全国,名满天下,享誉百年!

蓬勃而兴的姜糕市场,极大地促进了蓬溪糕点业的飞速发展。清光绪年间,翰林院庶吉士、蓬溪知县周学铭在其总纂的《蓬溪续志·物宜篇》中这样描述道:“城肆鬻姜糕,为他处所无”。一座不到500户人的小县城,竟有30余家制售蓬溪姜糕的糖果店。此时的蓬溪,可谓满城飘香,闻者垂涎!

店铺虽多,但各商号的生意却红火兴隆,制售之姜糕常常供不应求。市场的需求让蓬溪姜糕在保有色、香、味、形、质“五韵并重,健康营养”的本体特色外,产品的包装也达到了相当精致的程度。

在糕点商贾刘代新编著的《新集家言》中,详细地记录着当时蓬溪姜糕分级包装的精细和讲究——

每块糕称“一块玉”或“一颗印”,每封糕又谓“水晶柱”,时人誉其“竖为玉柱,横为金梁”。因糕点品质、规格的不同,分上、中、下三品予以包装,其中尤以上品姜糕的包装最为华贵。

以四川贡纸为皮,长一尺五寸,宽八寸,质地细软,素洁可爱,封存之姜糕如美人着碧纱。皮上,分正面、背面、上档、下档、左边、右边等六面图案。正面以泥金铺就,银硃套印木刻龙纹凤藻图案,商标眉书正楷“御赐玉糕”,右上款有小篆“京省驰名”,中款书“姜糕”两个魏碑大字,字尾盖商号图章一枚。背面朱印“精制名点,素洁香软”,上档下档分别有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大红朱印,左右两边有八仙过海朱印……古朴、淡雅、和谐、喜庆,整个包装设计凸现了传统文化特色,典雅富丽,精致华美。

然而,好景不长。二十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彻底覆没,数十年的军阀混战让整个中国战火连绵,狼烟一片,民不聊生,百业凋敝。

在经历了清末的一段荣耀辉煌后,蓬溪姜糕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在动乱的时局和艰困的条件下沉浮、没落。尤其到了民国后期,因社会混乱、经济衰退、苛捐繁重、物价飞涨等诸多原因,蓬溪姜糕业更为衰颓,半数以上的店铺倒闭停业,所剩商户也多苟延残喘、朝不保夕,姜糕之品质、产量均随之跌入低谷。

风雨飘摇的严峻形势中,唯有一家百年老字号在蛰伏中坚持,在逆境中奋争,在混沌浊世中努力保有着“玉糕”的洁质纯本——这就是以蓬溪姜糕创始人命名的百年“江正品”!

在严格遵循精料、精工祖训的基础上,“江正品”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以李时珍补益用药之法,结合主食五谷之自然特点,又创出了以“甘、淡、平”三字诀为精髓的制糕准则。

“素食之妙品,病家之餮食,旅游之佳肴,馈赠之珍物,侍亲、供祖、朝佛之上馔。”执着百年的“江正品”,在哀鸿一片的饮食业中,为蓬溪姜糕擎起了一面不落的旗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焕然一新的神州大地百废待兴,包括传统工艺、民间食品在内的百行百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在蓬溪,全县第一家专制糖果糕点的大型作坊建立,统一了姜糕的制作、规格、商标;不久,改建成为国营蓬溪县糖果厂,扩大姜糕生产规模,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产量……

但是,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极左路线、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原因,蓬溪姜糕再次跌落低谷,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中浮沉起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经济打开了一扇阳光明媚的改革开放之窗。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蓬溪县糖果厂重振旗鼓,扩厂房、添设备、改技术、增产量,逐渐恢复了蓬溪姜糕之昔日盛势——

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大庆时,蓬溪姜糕在绵阳地区民用工业品展销评比中荣获“良好产品”称号;1983年,蓬溪姜糕在绵阳地区糖果糕点展销会上被评为“名特优质产品”,同时列入《中国糕点·川式糕点》目录,盛誉再现国人面前。

1982年,蓬溪姜糕外销量达45万封;1983年外销量增至72万封,年增幅达60%,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产品覆盖北京、上海、河北、湖北、青海、新疆、贵州、云南等全国10余个省、直辖市及近100个大中城市……

素、洁、香、软的蓬溪姜糕,再次走进了万户千家,成为社会各界人士争相竞购的上佳美食。同时,姜糕的食用方法也逐步扩展到佐茶、煎糕、拌团、糕汤、蒸糕、粉蒸肉、煎油果、妙糕珠、蛋姜糕、炒糕成等10余种。昔日的皇家贡品,幽香着寻常巷陌,芬芳着百姓生活。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快速、持久、健康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饮食业也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依旧沿袭传统生产工艺的蓬溪姜糕,其作坊式、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已严重制约了产品的品质、规模和影响,已无法适应人们日益增高的消费需求,再加上各种西式糕点的猛烈冲击,诸多原因的叠加令传统的蓬溪姜糕再次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况愈下,甚至渐渐被人所遗忘!

如何重振蓬溪姜糕的百年雄风,打造最具蓬溪特色的食品品牌,这成为摆在所有蓬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全媒体记者杨俊)

新闻推荐

县政协在民主监督工作中,创新载体和方法,丰富形式,做到不搞花架子,敢啃硬骨头 “监”到点子上“督”到关键处

□陈超邻水记者站姜慧“邻水县政协在创新民主监督方面不走过场,敢于亮剑出招,其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今年初,南充市蓬溪县政协一行来邻水考察政协民主监督工作,一番实地走访后,蓬溪县政协主席张璋...

蓬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