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乡村教师到扶贫攻坚的“战士”

遂宁日报 2017-06-20 07:32 大字
从乡村教师到扶贫攻坚的“战士”

■李兴红 全媒体记者 苏世界

他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扎根基层教育近20年,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十年前,他又搞起了“副业”,带领贫困乡亲发展产业。从乡村教师到扶贫攻坚的“战士”,张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乡村教师的最美情怀。

自己贷款

为乡亲谋划养殖脱贫

40岁的张强出生于蓬溪县鸣凤镇下寺村一个贫寒家庭。1998年从蓬溪师校毕业后,被分配至鸣凤镇翔凤小学任教至今。

鸣凤镇山高沟狭,地势偏僻,绝大多数农民长期靠着传统耕种生活,贫困面貌一直得不到改变。张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不从长远考虑?为乡亲们谋划一条增强造血功能的脱贫致富路。

说干就干!2008年7月,一直关注国家政策的张强决定带领乡亲一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可自身工资收入微薄、孩子尚幼、妻子无工作,咋办?于是,张强到当地信用社贷款3万元,购买猪种进行养殖繁育,并将繁育的猪崽赊给贫困村民养殖。由于资金紧缺,无力新建专门的养殖场地,张强决定租赁贫困村民闲置农房进行分散饲养。

下寺村贫困户张宜生体弱多病,妻子又患肾结石;张晓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妻子风湿严重;王仁培一直是“老光棍”,生活困难……张强决定先租赁这3户贫困户房舍进行饲养,每年给予他们租金800元,并安排他们在猪场打工挣钱。为了解决养殖饲料及污染治理问题,次年春天,张强又以300元每亩的价格租赁了贫困户的土地20余亩种植南瓜、玉米、红薯等猪饲料,并利用猪排泄物培植庄稼,减少污染。

在张强“寄养模式”带动下,贫困村民尝到甜头,纷纷向他赊养猪仔。目前,在张强的养殖基地,除赊销给贫困户的猪仔外,养猪规模已达到150余头。贫困村民养殖户也发展到20余家,其中4户贫困户已成为养殖大户。张强联合五户养殖户成立了“蓬溪县碧海云天养殖专业合作社”。

养殖是一个风险行业。为了解决养猪的后顾之忧,不让乡亲们脱贫后又返贫,身为“门外汉”的张强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养殖技术,并请国家级兽医师冉瑞铭做技术指导。2016年暑假,很多农户家的猪突然得了瘟疫。兽医们束手无策,乡亲们心急如焚。在冉瑞铭老师的电话指导下,张强头顶烈日,忍受痔疮的痛楚,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去给猪打针、配药。猪仔康复了,他却病倒了。乡亲们得知消息后纷纷前来医院探望。有的送水果,有的送蔬菜。乡亲们哭了,张强也流泪了。他说:“我十几岁失去父亲,是乡亲们无数次的帮助,是国家的培养,才让我成为了一名教师。今天,我回到家乡,就会守护家乡,力争为乡亲们多做一些实事!”

智力扶贫

让贫困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张强深知,带领贫困乡亲发展产业脱贫只是自己的“副业”,更大的“主业”还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事业。要使家乡面貌发生彻底改变,还得通过扶志和扶智来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

张强所在学校有不少贫困留守儿童。一些贫困留守儿童精神世界荒芜、行为习惯不良、学习生活困难,作为班主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张强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辛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关怀帮助这些身处困境的留守儿童。

通过发展养殖,不少贫困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张强也有了帮扶贫困留守儿童的“底气”。虽然产业规模不是很大,但每年都有七八万元的额外收入,使他投入爱心帮扶的力度更大。

大桥村留守儿童潘春兰,3岁时其母离家出走,父亲备受打击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孩子也缺乏管教。张强对该生给了父爱般的关怀,时常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并一直给予其小学、初中、高中学费及生活费帮助。下寺村留守儿童张婷成绩较差,学习无目标,留级到张强班上后,张强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提升了她的学习成绩,并培养了她的艺术爱好,使其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目前已考取研究生。

二十年光阴荏苒,一批批贫困留守儿童在张强的关心帮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二十年间,张强帮扶的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已达200余人次,帮扶资金达到20万元。

新闻推荐

抓住发展机遇 稳步推进改革 四川蓬溪县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四川蓬溪县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蓬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