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寻新兴郡(中)

广安日报 2016-04-10 20:51 大字

汉初故城遗址。杨于丹摄

□钟再原

阅读提示

●历史上的新兴郡仅存40年左右,但其沿革变化却比较大。梁武帝大同(535-545)时期,东宕渠僚郡析出部分辖地而置新兴郡,只辖汉初1县。

●西魏占领南朝梁境地后,调整前朝的行政建置,新兴郡改名为青居郡,辖汉初、青居二县。郡治继续设在汉初县。

●北周立国仅24年,对西魏原在今川、渝境内设置的行政建置只进行了微调。青居、垫江二郡归属合州,两郡仅辖石镜、汉初、青居3县。

●隋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州、县两级制。隋开皇三年(583),撤销青居郡。隋开皇十六年(596),青居县并入汉初县。保留的汉初县隶属涪州(原合州改名)。

新兴郡沿革始末

新兴郡于南朝梁大同(535-545)年间始置,北朝西魏改名青居郡,至隋开皇三年(583),统一全国后废郡制,青居郡撤销,前后仅存在40年左右,但其沿革变化却比较大。

《合川县志》载:“梁武帝大同(535-545)时期,东宕渠僚郡分出置新兴郡,平州、汉初两县划出,只辖宕渠县。武帝太清四年(550),东宕渠僚郡复名东宕渠郡。”即新兴郡是析出东宕渠僚郡(因从贵州迁徙来的大批僚人,需要加强管理,故取名僚郡)部分辖地而设置,志中记载的东宕渠郡“只辖宕渠县”,这与今渠县境内历史上的宕渠县同名。这时始设的新兴郡只辖汉初1县,那么,志中记载的平州县划出后,究竟归何处管辖,以及平州县治地在何处均无史料记载,也成了尚待破解的历史之谜。

至南梁武帝后期,南、北战事更加激烈和残酷,烽火连年,导致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南梁萧氏集团为争夺帝位,内斗杀戮六亲不认,朝廷分封的一些州刺史,自己也称帝称王,搞得乌烟瘴气。这时从北魏分裂出来的东魏(534-550)国都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与河南省安阳东北)、西魏(535-556)国都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两国探知南梁出现内乱后,一起南下。东魏攻入了南梁国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长江下游江北诸郡、县多为东魏占领。尤其是“侯景之乱”与南梁的叛乱,使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西魏也趁机派遣军队南翻秦岭,越大巴山和米仓山南麓,沿嘉陵江和渠江,占领了南梁的梁(治今陕西省汉中市)、益(治今四川省成都市)二州,当时今重庆市和川东北地区均属梁州之地。随后,西魏又遣将率兵顺长江出川,攻入南梁之地,长江中上游的荆、雍、梁、益诸州,全为西魏占领。

西魏占领南朝梁境地后,迅速对原南朝梁的行政建置重新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有的撤销或合并,有的升格或降级,有的新设或改名,州、郡辖县或增或减,总的趋势是增设新州、新郡、新县。《太平寰宇记》载:“梁武帝大同(535-545),置新兴郡,领县一。汉初郡治。”又载:“清居郡,《隋志》:西魏改曰青居……”即在西魏恭帝三年(556),一说是西魏废帝二年(553),新兴郡始置20年左右后,改名为青居郡。为何取名青居郡呢?在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南方或北方的国家,一经攻占他国境地后,朝廷就会立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立行政建置,一般都不使用他国的原名,其目的是显示自己的权力。所以,北朝西魏要改原南朝梁置的新兴郡之名。青居郡郡名之意与同时设置的青居县之名相同,青居县是分汉初县(今武胜县)和安汉县(原南充县)部分而设,始置青居县治地在今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至此,改名后的青居郡辖汉初、青居二县。

随着行政建置大调整,西魏恭帝三年(556),东宕渠郡(治今重庆市合川区合阳镇)升格为合州(得名涪江和嘉陵江合会之意),辖垫江郡(州、郡同治)、青居郡(治汉初县)、东遂宁郡(治今大英县回马镇)、怀化郡(治今蓬溪县西南)4个郡。改名后的青居郡不再隶属楚州了,实际上是将南朝梁设置的新兴郡及境地,由北朝西魏重新改名,增设1县,变更了隶属关系。

关于青居郡的郡名来历,最早古籍出现的郡名是“清居”,后来将“清”字演变为“青”,至今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镇名仍沿袭。我们在青居镇实地考察,旧治在今烟山(又名黛玉山,俗称青居山)村境内。站在烟山上,可以看见嘉陵江绕山东流而去。清者,意指清清的嘉陵江之水;青者,意指延绵青翠的烟山。总之,有青山绿水寓意,出现“清”或“青”的使用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青居郡的治地,史籍有不同版本的记载,汇集各类史料分析,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叙述。今重庆市境内的相关地方志记载,青居郡治地仍在汉初县,郡、县同治,仅是西魏改名而已。而今南充市和其他相关史料记载,青居郡治地在青居县(治今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为此,广安市和南充市地志办通过联合考证遗址,分析各种版本史料,认为改名后的青居郡治地应在汉初县(今武胜县烈面镇汉初村)。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一是青居县刚设立,城市建设与功能等都不如汉初县城,不能尽快成为郡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二是从地理位置看,青居郡所辖的青居县,境地比汉初县小,青居县治地处于边缘地带;三是青居郡属合州管辖,合州治地(今重庆市合川区合阳镇)与汉初县、青居县治地,虽然同处嘉陵江上,都紧靠江边设治筑城。但是,汉初县位于合州至青居县的中间地段,青居郡治继续设在汉初县,无论是从方便行政管理,还是发挥郡治的作用,都是十分适宜的。

改名的青居郡和青居县设立后,南北朝的战争与分裂仍在加剧。西魏占据统治长江中上游的荆、雍、梁、益诸州,也仅有几年时间,亡于北周,西魏朝廷仅历22年。与此同时,南朝梁也亡于陈。南朝陈(557-589)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是陈霸先代梁建立的,国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是南朝4个国家中领地最小的。可见,今川、渝等地南陈未占据管辖过,青居郡仍属西魏和后来的北周境地。

至北周(557-581),掌握西魏大权的宇氏家族,废西魏而自立,国号为“周”,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史称北周(又称后周),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周闵帝元年(557),合州所辖仅1年的东遂宁郡和怀化郡分出,设置遂州(今遂宁市)。此后,合州只辖垫江、青居二郡及郡属的石镜、汉初、青居3县。

2012年10月,市地志办和武胜县史志办修志人员在重庆合川区考察时,合川的一位史志专家介绍说,合川与广安的历史渊源流长,从公元前314年设亵江(垫江)县,至南朝宋424-453年间县升格为东宕渠郡时,历时700多年的亵江(垫江)县改名为宕渠县。“宕渠”之名源于宕渠水(今渠江),与今达州市渠县境内历史上的宕渠县同名。到南朝齐,实际上是析东宕渠郡的宕渠县部分设置汉初县。至北朝西魏恭帝三年(556),历时100多年的东宕渠郡和宕渠县,分别改名为合州和石镜县。又从隋唐开始至今,州和所在地的县名数次变化,曾改名涪州、涪陵郡和巴川郡,以及仙览县、石照县、合川县(市)、合川区等。但是,无论这些行政建置如何改变,它的境地都与今天广安市域内的武胜县、岳池县、广安区、华蓥市有关联。

北周立国后,青居郡属北周管辖,但因北周前后仅历24年,对西魏原在今川、渝境内设置的行政建置只进行了微调。今广安市境内,清代以来编修的方志均有记载,但把“北周”记载为“后周因之”。从唐代开始的史记,北周时代的“后周”在史料中鲜现。至五代十国,耳熟能详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事件,灭亡“后周”(951-960),这两个同名的“后周”相距300多年。从此以后,南北朝时期的“后周”称谓在史籍中就不再出现了。所以,有的读者对广安境内清代以来方志中记载的“后周因之”,对究竟是哪个时代的“后周”而疑惑。

至隋朝,青居郡及管辖的汉初、青居县,行政建置又面临一次大调整。北周灭齐统一北方后,公元581年,北周亡,隋朝建立,建国都先后在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当隋灭南朝最后一个陈朝后,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结束了中国上百年来四分五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从东汉以来,中国三、四百年厮杀战乱的时代。隋文帝杨坚(541-604),就是载入史册的一个闪光的名字。从此,中国开始了被后人誉为“开皇之治”的新时代。

隋朝建立时推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中,最有影响的是废除秦代以来在中央实现的三公九卿制度,重新确立三省六部制,即尚书、门下、内史省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时改革地方的行政建制。至隋初,南北朝遗存下来的多达241个州,680个郡,1524个县,尤其是有的郡一般只辖1-3个县,三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已经不大,而且许多郡的太守实际上不理事。这个额外的行政机制,不仅造成地方官僚体系庞大,而且增加了政府与人民的负担。至南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已混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形同虚设。大量史料记载:“……当前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所以,隋初朝廷果断改革,撤销全国所有的郡,实行州、县两级制。至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尽管又将州改为郡,以郡名代替州名,但仍然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隋开皇三年(583),撤销青居郡。从新兴郡始设、改名至废,前后仅40年左右。至隋开皇十六年(596),青居县并入汉初县,青居县也仅历50多年。保留的汉初县隶属涪州(原合州改名)。在隋朝历史性的大变革中,今广安市境内历史上的邻水县(治今兴仁镇),迁徙至岳池溪(遗址在今城北镇关门石水库);广安区的始安县更名为賨城县(治今协兴镇境内)等。相邻的流江郡(治今渠县)、邻山郡(治今大竹县境内)等均被撤销。隋文帝杨坚也因其锐意改革、为君勤俭而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开皇盛世。隋之后的大唐帝国,仍然沿袭隋制,如“萧规曹随”,自古以来的“隋唐”之说也缘于此。隋朝的体制影响后来历朝历代达1000多年之久。

【链接】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正德、萧纲(简文帝)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最后于551年自立为帝,国号汉。梁湘东王萧绎在肃清其他宗室势力后,派徐文盛、王僧辩讨伐侯景,战局逐渐扭转;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于552年收复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终于平息。侯景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北朝的两国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乱的机会吞并大片南朝土地,国力陡增,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萧规曹随

西汉刚刚建立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相国萧何顺应民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到了曹参当相国的时候,大的社会环境还是如此,因此曹参审时度势,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新闻推荐

警民携手帮助迷路老人

本报讯“在石桥铺文泉小区旁有个老人跌倒在废坑中,请你们帮他找找家人。”4月14日,市巡特警九大队民警接到热心市民报警反映,一位70余岁的老人不慎跌倒在工地的废坑中昏迷不醒。民警立即赶到现...

蓬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蓬溪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