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宋朝至今 蒲姓人四川最多

华西都市报 2016-03-06 15:53 大字

清刻本蒲氏宗谱

清刻本续修蒲氏宗谱

在中国的姓氏中,蒲姓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姓氏,蒲的本义是一种叫做蒲草的水草。在蒲姓的来源中,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尧舜当政时的高士蒲衣。有一种说法是,蒲衣做过舜的老师,曾拒绝舜禅让给他的位子。另外,蒲姓还是远古时期有扈氏部族的后代,因家中的池子里长了很多蒲草,所以以蒲作为姓氏。

在宋朝的《百家姓》中,蒲姓排在第269位。如今蒲姓全国总人口大约有75万人,排在全国姓氏第177位。但是,四川的蒲姓人口,从宋朝到现在一直稳居全国各大省份第一位。如今四川蒲姓人口约占全国蒲姓人口的48%,大约有36万人,位居四川姓氏前50名内,主要分布在川东北一带,不少地方一个村的人大多数都姓蒲。可以说,蒲姓在全国不算大姓,但在四川应该是一个大姓。

东汉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蒲”字的解释是:“水草也。可以作席。”这个解释非常简明,“蒲”的本意是一种水草。主要长在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四川比较少见。

蒲草又叫香蒲,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水草不同,它长得很高,近两米,比一般的人还高。蒲草长在湖泊、池塘、沟渠、沼泽和河流缓流带,根茎在泥里,可以作为蔬菜食用。露出来的茎粗壮,越往上长茎越细。

蒲草的花粉可作为中药,称为蒲黄。蒲黄有活血化淤、止血镇痛、通淋、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临床医学上有广泛的用途。成熟的雌花序称为蒲棒,可蘸油或不蘸油用来照明;雌花序上的毛称为蒲绒,几乎是纯纤维,常用作枕头芯里的枕絮,睡起来非常柔和。

蒲草的叶子是片条形,较长,不到一厘米宽,比较光滑,没有细毛。由于蒲草叶子含纤维量高,人们把它用来编制草袋、草包、草席、坐垫、茶垫、提篮等手工编织品,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蒲草还是很好的造纸原料,叶子和叶鞘可加工为人造棉。脱胶后的蒲草,可织成麻袋和搓绳,拉力和质量都超过稻草绳。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充分利用蒲草了,最广泛的用途是制作蒲席。周朝诸侯们祭祀时使用的坐席,底部就是用较粗的蒲草叶铺垫加厚,上面用较细的莞草编织而成的。老百姓则把蒲草收集起来,编织成蒲席、扇子等。

史料记载,东汉时有个叫刘宽的官员,很有涵养,为人有德行。汉桓帝听说后,任命他为尚书令,后来升任南阳太守。刘宽施行仁政,下属官吏有人犯了错,他就用蒲草叶子制作的蒲鞭进行惩戒。后来,人们以“蒲鞭示辱”比喻以德从政,这给蒲草增添了不少人文文化。

蒲姓第一个来源:源自蒲衣

蒲姓属于多源头的姓氏,总体说来有5个来源。

蒲姓第一个来源,出自远古高士蒲衣(又叫蒲衣子、蒲伊子、伊蒲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在很多蒲姓家谱中,都奉蒲衣为始祖。

远古时期,有很多隐居的高士,如许由、巢父、蒲衣等。据说,蒲衣本姓伊,名畴,因为成天穿着用蒲草编织而成的衣服,所以大家叫他蒲衣。关于蒲衣,有两个版本的传说。

第一个版本是,蒲衣在18岁的时候,就做了舜的老师。舜年老后,想要把位子让给蒲衣,但他淡泊名利,拒绝了舜的好意,隐居到山林里,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第二个版本,是如今在山西蒲县广为流传的故事。舜之前的尧,在位多年后感觉年事已高,想找一个高士做他的接班人。尧在民间查访了很久,听说今蒲县境内的石门山有个叫蒲衣的隐士德高望重,就上门拜访。

尧在石门山一条沟口碰见一个挑着柴担的樵夫,正是蒲衣。两人相认后,就势坐在沟口一块大青石上交谈起来。尧本想把位子禅让给蒲衣,但看到蒲衣比他的年龄还大,就改变了主意,向蒲衣请教富国强民治天下的办法。

蒲衣也不客气,借古喻今,阐述治国之道,侃侃而谈。尧聆耳恭听,获益匪浅,当即拜蒲衣为师。临别时,尧把来访的真实意图告诉蒲衣,请蒲衣给他推荐一个接班人,蒲衣推荐了舜。

蒲衣和尧坐过的石头,被叫做进道台,那条山沟被叫做如意沟,蒲衣隐居的地方取名为蒲伊村(今山西蒲县太林乡蒲伊村),石门山一带统称为蒲子山,山上有蒲衣庙。由于这个传说,春秋时期,人们把这一带称为蒲,把这里的一座小城叫蒲邑。

据说禹继承舜的位子后,把蒲衣封在蒲地(今山西隰县)。蒲衣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为蒲衣氏,是复姓。后来,蒲衣氏简化为单姓蒲氏、衣氏,所以蒲姓是非常古老的一个姓氏。

由于蒲衣的缘故,蒲姓产生了3个堂号:揖让堂,舜想禅让给蒲衣,但蒲衣不接受,因此得名;帝师堂,因蒲衣曾任舜的老师而得名;清高堂,因蒲衣品行清高,不愿为官而得名。

蒲姓第二个来源:源自蒲草

蒲姓第二个来源是蒲草,出自远古有扈氏后裔、东晋时氐羌西戎酋长苻洪,属于以植物名称为姓。

“禅让制”的背后

我们此前在多个姓氏的报道中,都提到过有扈氏。有扈氏与禹所在的部族都属于妫姓,是有血缘关系的部族。按说,两家有这么一层关系,不管怎样,关系都应该是很好的。但在禹死后,两个部族的关系闹僵了,问题出在禹的儿子启身上。

《史记》说,尧死后,位子禅让给了舜;舜死后,禅让给了禹;禹死后,本来该禅让给伯益,但禹的儿子启破坏了这个禅让制度。

其实,尧的儿子丹朱,在尧眼里是“不肖”,难以担当把持天下的重担,所以尧才把位子禅让给了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尧不能说最初没有私心,但他伟大的地方在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那样:“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以天下为重,值得称赞。

舜接过班后,他的儿子商均在舜的眼里也是“不肖”,智力平平,舜甚至认为他很愚蠢,成天只知道唱歌跳舞,不会治理朝政和国家大事。而禹因为治理水患有功,众望所归,大家都看到的,不把位子让给禹而让给商均,商均是不可能服众的。所以,舜只得学前任,把位子禅让给了禹。

禹的儿子启,尽管后世因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饱受诟病,但实话实说,启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比丹朱、商均成器多了,完全有能力、有威望继承禹的位子。

禹接班后,也在有意识地强化手中的权力。最突出的是在涂山(会稽山)会盟各路部族首领时,防风氏因路途遥远迟到,禹以防风氏违反会议纪律,挑战自己的权威为由,杀掉了防风氏。

禹的强硬手腕,让各个部族首领不得不被慑服,禹的势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禹开始大力建设国家机构,如任命皋陶掌管五刑、负责狱讼,任命伯益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等,只是在形式上还保留了继任领袖的人选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制度。

启以“家天下”替代“禅让制”

在禹加强统治时,他的儿子启并没有闲着。启充分发挥自己的贤能,团结各大部族首领,私下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各大部族首领逐渐朝他靠拢。说得通俗一点,启提前开始活动,为自己拉选票了。

禹当然知道死后位子该给谁,但尧、舜留下来的禅让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不得不按老规矩办事啊!禹最初选定的接班人是皋陶,可惜皋陶比他还死得早。禹只得召集众人重新商议接班人,虽然启也是候选人之一,但他的功绩和威名根本没法与伯益相提并论,所以伯益无可争议地成为大家认可的接班人。但启没有气馁,也没有自暴自弃,他仍在私下继续活动,积蓄力量。

禹死后,钦定的接班人伯益认为世道还是像以前那样,按程序给禹守孝3年后,把位子让给启,自己跑到箕山之阳躲起来。伯益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舜和禹在接班时,为了表示谦虚的精神,舜把位子让给丹朱、禹把位子让给商均,然后看天下人心走向。结果各大部族首领都不去朝贺丹朱和商均,而是跑去朝贺舜和禹,舜和禹看自己果然是众望所归,就接受了位子。

伯益“失算”了。启由于此前拉了大量选票,加上他所在的家族势力在禹生前的经营下已经非常强势,各个部族首领都看清了形势,纷纷跑到启那里去朝贺,抛弃了伯益。在天下人心面前,启不管自己是否破坏了程序,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天下的位子。

有扈氏反对启,被启打败

启夺得位子后,在今河南禹县钧台举行盟会,通报各大部族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史料中记载的夏启有钧台之享。

尽管各部族首领绝大多数都表态支持启,但启破坏禅让制传统、篡夺天下的行为,还是引起一些部族首领的不满,不服从启的领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有扈氏,拒绝出席盟会,摆明了就是反对。

有扈氏实力雄厚,虽然与禹的部族有亲戚关系,但在禹活着的时候就与禹闹过别扭,禹曾经对有扈氏发动过战争,“以行其教。”究其原因,是在禹的时代,财富私有化开始显现,并以权力的形式出现,实力雄厚的有扈氏对禹的位子有了觊觎之心,禹为了保住权力,所以对有扈氏发动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权力之争。

但禹在誓师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意思是说,与有扈氏的战争,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

结果,由于有扈氏势力太大,禹与有扈氏打了3场大仗,都没让有扈氏服气。禹也没资本再与有扈氏打了,就“修教一年”,通过德行和政治教育,最终让有扈氏臣服,实在很不容易。

有扈氏居住的地方,以前说是在今陕西户县,但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应该在今河南郑州以北新乡的原阳、原武一带。这个地区与夏启活动的地区相邻,双方相隔大约100公里。所以,有扈氏的公开反对,对夏启的统治影响最大。

启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没有选择,只有一条路:战争。启集结兵力在有扈氏的南大门甘地(今河南荥阳市一带),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有扈氏。关于这场战争,史料中留下的文字记载不多,如今能见到的,主要是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

全文为:“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这篇动员令的主要意思是说,大家听好了哈,我现在给你们说,有扈氏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我这次讨伐有扈氏,是代天行罚。这次战争的军事纪律大家都要遵守,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箭射杀敌人,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矛刺杀敌人,中间驾车的兵士如果不懂得驾车的技术,你们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所以,你们各自要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奉行命令的,将在祖庙中受到奖赏,违背命令的,将在社坛前处死。

启的这番讲话,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启当时作为天下最高行政长官的权威,这与此前他老爹禹讨伐有扈氏的讲话完全是两个风格。

甘之战,打得非常惨烈。双方实力都非常强大,启是憋足了劲,非要拿下有扈氏不可,有扈氏仗着实力雄厚,也不虚火。这场战争,导致东夷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规模巨大的诸多古城毁于一旦,荡然无存,一直很活跃的早期华夏凤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战争的结果,有扈氏被打败,族众被沦为牧奴。

家有蒲草,以“蒲”为姓

幸存的有扈氏族人逃往西北地区,与戎、北狄、东夷、东胡等少数民族融合,形成氐羌西戎人。有扈氏首领后裔,世代为氐羌西戎酋长。

他们最初住在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家中有一个池子,池子中长着非常茂盛的蒲草,“高五丈,五节,如竹形”,有的史料中说是三丈。不管是五丈还是三丈,都远远超过蒲草的正常高度,所以大家感到很惊奇。当时他们没有姓氏,所以大家把他们一家叫做蒲家,于是,他们家就以蒲为姓。

三国曹魏时,蒲家从武都迁到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秦安县)。西晋永嘉4年(310年),蒲家的蒲洪因为人豪爽、公道,被推举为盟主,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刘曜建立前赵国,在长安称帝,任命蒲洪为宁西将军、率义侯。蒲洪迁居到高陆(今陕西西安市高陵区),被封为氐王。前赵灭亡后,蒲洪退居陇山。

东晋咸和8年(333年),蒲洪归降后赵国石虎,被任命为冠军将军、泾阳伯。蒲洪带领氐、羌两万户人家到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被石虎任命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带领两万户人家住在枋头(今河南浚县)。

永和6年(350年),蒲洪派人与东晋联系示好,东晋朝廷任命他为征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当时关陇流民路经枋头,大多归顺蒲洪,蒲洪势力大增,拥有10多万兵力,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

蒲洪在祈告天神的祭祀中,得到谶文“草付应王”,又因他的孙子蒲坚背上有纹路如同草书“付”字,就取苻为姓,改称苻姓。他的孙子蒲坚改名为苻坚,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苻坚就是在淝水之战中败给谢安、谢玄的那个前秦国皇帝。

苻洪的后裔子孙中,大多以苻为姓,也有维持原家族蒲姓的,世代相传至今。

蒲姓第三个来源:源自姒姓

蒲姓第三个来源是姒姓,出自夏朝时舜的裔孙封地,属于以封地名称为姓。

黄帝与正妃嫘祖有玄嚣、昌意两个儿子,玄嚣就是东夷部族首领少昊。昌意生在若水(今四川荥经境内),因德行差了一些,被黄帝“降居”(谪居)到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为妻,生下了颛顼。

颛顼长大后,继承了少昊大位,成为东夷部族联盟首领,后来继承黄帝的位子。颛顼的一个儿子叫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重华,重华就是舜。

舜经受了尧的各种考验后,顺利接班,把都城建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市)。舜死后,位子禅让给了禹。禹接班后,为追封先贤、先王后裔,把舜的后裔分封在蒲坂。舜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封地名称为姓,是为蒲姓。

蒲姓第四个来源:源自国名

蒲姓第四个来源,出自少昊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姓。

春秋时期,少昊后裔被封在蒲地,后来建立子爵国家,被称为蒲子国,附属于晋国。

晋献公娶了齐姜,生下太子申生,后来又娶了来自犬戎的狐姬和小戎子,分别生了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又娶了骊姬,生下公子奚齐。晋献公晚年,骊姬很受宠幸,想让儿子奚齐继承国君位子。因此,就得先想办法废掉太子申生。

为达到目的,骊姬找来亲信,密谋把除奚齐外的其他人调出国都。在骊姬亲信的鼓动下,晋献公让申生到曲沃去居住,重耳镇守蒲地,夷吾镇守屈地。

公元前656年,骊姬趁晋献公外出打猎,对申生说,晋献公最近梦见死去的齐姜,叫申生去曲沃的祖庙中祭祀,然后把祭祀的肉献给晋献公,这样就能显示他的孝心了。申生不知是计,听从了骊姬的话,跑去曲沃祭祀,然后把肉带了回来。

晋献公打猎回来后,骊姬在肉里下毒,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发现肉里有毒。骊姬趁机诬陷申生,说都是申生搞的鬼。晋献公大怒,申生吓得逃走,最后被迫自杀。重耳、夷吾担心祸及自己,重耳逃奔蒲地,夷吾逃奔屈地。

重耳、夷吾不跑还好,这么一逃,晋献公觉得骊姬的话更有道理,派人带兵讨伐蒲地。重耳只得逃离蒲地,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涯。蒲地的蒲子国被灭亡,遗民以国名为姓,是为蒲姓。

战国时,蒲地被称为蒲子,属于魏国的地盘。战国末,这里还有个地名叫蒲阳,古代地理学家认为蒲阳就是蒲子。汉朝为此设置了蒲子县,隶属于河东郡。县境包括今隰县、蒲县及交口县南境。隋朝改称蒲县,金国时一度升为蒲州,元朝恢复蒲县名字。

蒲姓第五个来源:汉化改姓

蒲姓的第五个来源,是少数民族汉化改姓。首先是出自阿拉伯人后裔。宋元两朝时,西域阿拉伯人到中国经商并定居后,有人以蒲作为汉姓。南宋时,福建泉州地区有“蒲半街”的说法。

北宋时,朝廷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被冠以一个特定的汉姓蒲氏,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

其次是源于蒙古族。蒙古族蒲甘氏,宋朝时原是今缅甸地区的一个泰族部落,与今傣族的民族属性相近。宋末元初,因帮助南宋抵抗元朝军队,被元军打败,族人被裹胁分散为蒙古奴役,逐渐融入蒙古族中。明朝时,蒲甘氏随改土归流运动,以原部落名称首音,改为汉姓蒲姓。

第三是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先祖姓名汉化为姓。蒲鲜万奴,也被称为布希万奴、完颜万奴,东海女真人,金国著名将领、东真国创建者与君主。

嘉定8年(1215年),蒲鲜万奴逃往东京(今河南洛阳市),之后叛金自立,占领咸平(今辽宁开原市老城镇)、东京、沈州等地,进攻婆速府路(今辽宁丹东市)、上京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等地,自称天王,国号大真,改元天泰。

第二年,蒲鲜万奴受到耶律留哥和蒙古军木华黎的夹击兵败,逃到渤海海岛。木华黎攻陷锦州后,蒲鲜万奴投降蒙古。蒙古军撤退后,他又叛蒙自立。

嘉定11年(1218年),蒲鲜万奴从海岛返回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改国号为东真,建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市城子山古城),又追随蒙古、高丽军围剿耶律喊舍为首的契丹起义军。此后,一直割据辽东东部地区,控制东至海(今日本海)、北抵松花江、西与耶律留哥领地接壤的大片领土。

绍定6年(1233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命皇子贵由及诸王按赤带征讨蒲鲜万奴。蒲鲜万奴兵败被杀,东真国灭亡,立国共19年。

蒲鲜万奴的后裔,称为蒲鲜氏,也称布希氏、步鲜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后来大多冠汉姓为蒲、步、布姓等。

第四是源于满族。清朝初期,满族普佳氏集体改为蒲姓。 华西都市报记者 黄勇/特别致谢/

本期蒲姓的采访和资料提供,得到蓬溪蒲姓研究者蒲文常先生和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读者互动/

栏目设置更多请关注公众号

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丰富内容,“四川百家姓”设置了多个栏目。

“我的姓氏”,延续以往单个姓氏的报道形式,但方式会有所改变;“名门望族”,报道四川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族等;“大宅院”,报道现存的四川各地大宅院,探秘背后的家族兴衰故事;“蜀中名人传”,报道古代四川各地的名人故事;“寻根者”,报道四川各大姓氏中寻根问祖的突出人物;“宗祠会馆”,报道现存的各地宗祠、会馆,讲述其中的姓氏文化故事;“文物与姓氏文化”,通过对某一个文物的讲解,深入挖掘其中的姓氏文化;“姓氏文化大讲堂”,通过线上线下讲解姓氏文化知识;“移民故事”,讲述四川移民在迁徙中发生的故事,等等。欢迎读者为以上栏目提供线索,请拨打华西都市报热线028-96111,或发送邮件到hxfukan@sina.com。

截至目前,我们已详细报道了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郑、唐、周、曾、巫、蒋、岳、张、徐、文、颜、许、赵、秦、黄、彭、蒲姓等。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可通过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获取。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报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的文章,只需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新闻推荐

480万元买两棵树没栽活 花谁的钱?花得值不值?

当事景区:这属于企业经营行为,跟政府无关4月9日,有网友通过四川日报网网络问政平台爆料,遂宁市某园林公司两年前斥资480万元引进的紫薇树相继死亡,又准备斥巨资200万元在紫薇树梢上“嫁接”不锈钢的红...

蓬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