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粉条炒出家乡味

四川日报 2016-02-04 00:50 大字

□本报记者 吴梦琳 文/图

【村落名片】

蓬溪县黄泥乡的红苕粉

遂宁市蓬溪县黄泥乡素有“粉条之乡”之称,这“粉条”指的正是红苕粉。据传在清朝,当地就已开始手工制作红苕粉,家家户户都会做。房前屋后空地里、田坎上,常年摆放着竹竿支架,用于晾晒红苕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泥红苕粉在外打响了自己的名号。近年来,为了让红苕粉产业重新起飞,乡里一些村民,开始把一家人的手艺变成手工作坊,规模化生产制作红苕粉,并注册了专门商标推广。

【走村串户】

过年不够卖,追加2000斤

2月2日中午,记者来到了黄泥乡双龙村,在一个田坎拐角处,找到了赵维双和兄弟创办的双龙红苕粉条专业合作社。因为天阴,红苕粉都存放在厂房里,还有一部分半成品存放在冻库里。推开厂房铁门,一眼望去,几十排竹竿架上整整齐齐地晾晒着数不清的红苕粉,颇有些壮观。

“这里大约有2000多斤,因为粉条不够卖,前段时间专门找工人加班生产的,工人的手艺都是我手把手教的。”赵维双告诉记者,这几天天气不太好,粉条不容易干,还要再等等才能变成成品。”

厂房背后的地上摆放着好几个几平方米大的特制方型木桶,里面都装着类似豆腐一样的白色方块物。“这些就是红苕淀粉。”赵维双分别向记者介绍,有些是用清水刚过滤一次的,有些是过滤几次后的。双龙村村支部书记杜代军透露,黄泥红苕粉价格高,市场零售价可以达到13至20元每斤。“就是因为纯手工制作,不添加防腐剂,原料就是红苕和水,同时,制作工艺十分繁琐、费时费力,且产量较低,一般100斤红苕只能制作12斤左右粉条。”

粉条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简单。赵维双给记者演示起来,他把多次蒸煮沉淀后的红苕淀粉,放在特制的漏斗里,不停地用棒槌向下拍击,淀粉被挤压成一根根细粉条。“一般粉条长度在1米到1.5米之间,既方便晾晒,也方便后期整理食用。而要把握好这个度,全靠祖辈传下来的‘手感\’。”

而要把红苕从洗净去皮,到粉碎蒸煮,再到多次过滤沉淀、挤压、冷冻、晾晒、风干等,少则半个月,多则1个月。“这样制作出来的粉条口感十分好、有嚼劲,煮汤不糊汤也不溶断。”赵维双说。

走在村里,不少农户家里院坝里,都晒着红苕粉,量不多,都是自家筹备的年货。据黄泥乡党委书记张平介绍,乡上也在计划继续扩大和推广红苕粉产业,通过合作社和大户,带动当地群众种植红苕并制作红苕粉,脱贫致富。

【晒年货】

炒出一盘独有的家乡味

常见的红苕粉食法主要用于煮鱼、烫火锅、凉拌等,但在黄泥乡,老乡们还喜欢爆炒。可以把当地特产烟熏腊肉、芽菜菜头和红苕粉一起炒,加上豆瓣,淋上油,一盘软糯弹牙的菜上桌,香味飘出很远。

新闻推荐

镇上有了书法培训班 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仍单调

编者按每逢暑假,城市的孩子忙得团团转:读书、看演出、参加各种夏令营……同样的童年,乡村的孩子又是怎么度过的?2013年暑假,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先后走访了遂宁、眉山、资阳等地的农村,发现看电视、上...

蓬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蓬溪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