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育县、产业兴县、文化立县——蓬溪富民强县新征程

四川日报 2015-09-16 09:33 大字

初秋,走进革命老区蓬溪,绿树成荫、青山绿水,处处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眼下,生态育县已经成为蓬溪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而正是通过实施“富民强县、生态育县、产业兴县、文化立县”发展思路,蓬溪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在蓬溪县委书记张向福看来,富民强县是蓬溪发展的伟大梦想,生态育县是蓬溪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兴县是蓬溪发展的根本举措,文化立县是蓬溪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了实现富民强县这个梦想,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努力、奋力拼搏,把富民强县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既是体现我们蓬溪人勇往直前的自信,也是体现我们蓬溪人跳起摸高的胆识。”张向福感慨地说。

生态育县绿色本底奠定发展根基

8月以来,一场“生态蓬溪·节能我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在蓬溪全县拉开。

志愿者走向街头,向群众讲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以及低碳生活小常识,倡导市民从点滴做起,共同营造节能、低碳、环保的社会氛围。

“以后不仅自己要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我还要向家人和朋友多宣传。”在宣传活动现场,不少群众这样说。

眼下,蓬溪已经把生态环保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

在县长肖霞看来,蓬溪具有优良的生态底色,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生态育县是该县跨越追赶的“品牌优势”和“承载资源”。

“我们把生态育县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肖霞说。

在树立生态意识上,蓬溪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揽全县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走以生态、低碳、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子。

在加快生态建设上,蓬溪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延续蓬溪绿色生态命脉。

在倡导绿色生活上,蓬溪积极倡导生态、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理念,实施“绿色生活行动计划”,发展绿色人居、绿色交通,促进绿色消费,让蓬溪人民更加健康地生活,实现老百姓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

如今,生态理念在蓬溪城乡深入人心。

家庭垃圾实行分类收集、每个村设置封闭垃圾箱……走进文井镇,处处能感受生态文明新风。

“猪粪变成了沼气,污水进了处理厂,我们的日子可叫个‘美\’呢!”村民讲述着农村的生态巨变,以前家家户户门口一个垃圾堆,煮饭炒菜烟熏火燎,现在做饭做菜都用上沼气,村里干净整洁了。”

生态育县不仅让群众得到实惠,也让蓬溪尝到发展的甜头。通过生态优势的集聚,仅今年上半年,蓬溪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75项,国内市外到位资金29.7788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24.0648亿元。

产业兴县发展有“门”牵动经济引擎

“蓬溪:发展有门”,在成南高速进入成都境内,一块户外大牌广告的内容特别醒目。“发展有门”,对蓬溪来说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蓬溪门业产业的无中生有。

在蓬溪县上游工业园的门业企业里,工人们正忙碌不停,一樘樘高品质的门经过他们的手,走出蓬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现在企业的发展是一年比一年好,去年企业年产值近1亿元。”四川林盛门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忠元介绍说。

林盛门业作为蓬溪县从重庆引进的第一家门业企业,于2006年底正式投产,解决就业人员600余人。

目前,全县已有30户门业及配套企业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800万樘,产值超40亿元,并由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门业产业链。

“发展有门”还有一层意思,是蓬溪立足实际找到了产业发展的门路: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园区抓产业,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关联、成链、集聚、集约、合作“五向发展”,使蓬溪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散乱到聚集。

产业兴,则民富。在产业发展中,蓬溪突出把握好“西部唯一中国书法之乡、西部唯一门产业基地、全市唯一整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县”的优势,大力推动食品、门业、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中精力抓好绿色食品、特色文化旅游、高新材料等生态产业。

农业是“产业兴县”的基础。蓬溪以园区为重点,着力建设天福红江、大石宝梵、任隆高升三大核心园区,实现农业园区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农村产权改革,农村金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工业是“产业兴县”的命脉。蓬溪加快实施产业壮大、企业培育、园区提升、招优引强工程,不断提升工业的发展水平。立足西部绿色食品产业园的蓬溪金桥新区成为了全省“产城一体、‘两化\’互动”新典范。围绕建成西部最大的门业专区的上游工业园,门产品档次逐步提高、门企业龙头效应初步显现、门产业上下游链条逐渐完善。新型工业显现出园区效应、产业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三产业是“产业兴县”的希望。蓬溪坚持把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途径。成功创建中国红海4A级旅游景区,“一城三景区”书法文化旅游目的地格局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主体、商贸为支撑、新兴业态为补充,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格局。

金桥新区的打造,是蓬溪“产业兴县”的成功范例。从启动建设之初,金桥新区就紧紧围绕“全省产城新区示范县”的目标定位,按照“产城一体,以产促城”的发展思路,以食品饮料、机械电子为主导产业,走“打基础、造环境、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截至目前,金桥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完成基础设施5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园区入驻企业16家,投产企业9家,在建企业7家。

文化立县软实力成为硬支撑

9月3日下午,蓬溪旷继勋纪念馆里,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上午儿子看了‘阅兵\’,直说作为中国人很自豪,下午我专门把他带到纪念馆感受红色教育。”来自遂宁城区的游客刘仲说。

1929年6月29日,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旷继勋等率领第七混成旅4000多名官兵在蓬溪县牛角沟宣布起义,竖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大旗。这次起义建立了四川第一个红色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

蓬溪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出一张独特的旅游名片。

蓬溪东晋建县,迄今已有1600余年,古有以张鹏翮为首的蓬溪籍古圣先贤彪炳史册,今有以曾来德为代表的蓬溪书法群体等文化名人扬名中外。厚重的名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书法文化是蓬溪的闪亮品牌。

蓬溪挖掘包装历史文化资源,做实做强文化品牌,探索丘陵区县以文促旅、三产带动的文化经济新路子,让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建成西部特色文化旅游名县。

蓬溪通过推进文明素质、文化载体、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品牌等“十大文化提升工程”,不断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

民生改善成为蓬溪“文化立县”的最终目标。在文化的熏陶下,全县干部自觉把“发展惠民、发展为民”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群众关系最直接、群众最关心的就学、就业、就医、出行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文化项目成为蓬溪“文化立县”的有效载体。蓬溪大力构建“3+N”文化品牌体系。即:以书法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三大品牌为核心支撑,推动川中大乐、洞经音乐、席书、张鹏翮等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同时,通过推进唐兴书院、书法创意产业园、环湖路湿地公园、中国红海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提升文化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在唐兴书院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搬运材料、雕刻装饰。项目负责人赵林表示,该项目预计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唐兴书院项目依托赤城湖生态环境,集聚中国高端书画文化资源,将激活“中国书法之乡”品牌资源,集创作、研究、教育、传播、推广、销售、文化、艺术、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等诸多业态于一体。该项目建成后,力争3年完成30亿元以上的书画交易额。

富民强县新征程。当前,面对发展新常态,蓬溪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市委“六大兴市”计划,围绕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特色文化旅游名县、全省产城新区示范县、全市农村改革示范县”的“一区三县”目标定位,全力推进“富民强县、生态育县、产业兴县、文化立县”。

一个好山好水、有滋有味、宜居宜业的新蓬溪正在西部崛起!

□刘铁图片由蓬溪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交易平台整合之年 遂宁改革如何破题?

在历史的长河里,渊源、矛盾、影响、趋势相互作用,使人们一次次改革前行。日历翻到2015年8月,彼时,国务院要求2016年6月底前,地方各级政府基本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风潮随势而动。一年时间内...

蓬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