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是村民眼中的“地涌金莲”

四川日报 2014-05-18 13:20 大字

——记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党支部书记蒋乙嘉

□本报记者 任鸿

初夏的早晨,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在清脆的鸟鸣声中迎来曙光。阡陌纵横间,村民早起而作。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文体活动中心四周,地涌金莲开得正盛。这是拱市村的村花,寓意积极、向上、坚持、奉献。村民们也常常用地涌金莲来形容一个人,他就是给拱市村带来“新生”的党支部书记蒋乙嘉。

2007年,在外经商积累了千万身家的蒋乙嘉回到生养自己的拱市村。先是自掏腰包为村里人修水泥路、水利设施,建两委办公室、文体活动中心;再打破村里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如今,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元增至7152元,近9成村民搬进新楼房,约50户人家买了新车。

“少小离家老大回”

清明时节,蒋乙嘉来到父亲墓前,点上香蜡、倒上一杯酒、摆上水果,展开那张已经发黄的信纸——那是父亲重病时写给蒋乙嘉的一封信。不会写字的父亲,在纸上画下一棵大树,蒋乙嘉明白父亲的用意——叶落归根,回报乡梓。

1959年,蒋乙嘉出生在距蓬溪县城25公里的拱市村。那些年,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嫁人莫嫁铁线沟(拱市村及周边几个村),三年两不收,男人挑担担,女人背背篼。”一家8个兄弟姐妹,在男孩中排行老四,蒋乙嘉小时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平时只有红薯汤喝,母亲生病时,也只有从隔壁村借点细粮煮给母亲吃。”

1977年,蒋乙嘉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他什么累活脏活都抢着干,半年就立下“三等功”,第二年被提干为排长,并自学自考完成了大学学业。复员后,蒋乙嘉选择下海经商,从装卸工到老板,一步一个脚印,积得千万家产。

致富后的蒋乙嘉却做了一个决定:回到拱市村,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面貌。

是什么让游子选择回归?是30年剪不断的乡情。每每回家,迎接蒋乙嘉的都是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穷苦的百姓,大半村民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们。2006年,大旱,乡亲们甚至为了抢水打架……看到这一切,蒋乙嘉感到很难过。

2007年,蒋乙嘉回到拱市村,而那一年女儿还没上小学。妻子杨扉婷满腹委屈,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

“做有益于大家的事”一掷千金

回乡做什么?蒋乙嘉首先想到的是攻破拱市村发展的最大难题——路。“哪有人那么傻,白白捐钱修路?”对于蒋乙嘉修路的事,有村民们表示怀疑,一些村民因修路占了自家土地就阻挠施工,要求补偿。有一户人家甚至把路边石坎卖掉,要求蒋乙嘉重新用混凝土筑路基石,并将他家门前的路加厚加宽。“当时多花了三四万元。”对此,蒋乙嘉也感到委屈,但他安慰自己:“从不理解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做的是有益于大家的事情,最终会得到支持的。”

当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汽车能开到荒山顶上、村里建起4层楼的文化体育中心、水利设施贯通全村时,怀疑消失了,曾向蒋乙嘉要补偿的村民主动将钱退回。村里基础设施改善后,在外当石匠的唐才云回家搞起了养殖业,年收入十多万元,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车,年近30的儿子也娶到了媳妇。

拱市村彻底变了模样,为此,蒋乙嘉可谓一掷千金。

(下转03版)

记者手记

最宝贵的财富

有人说,蒋乙嘉能够回报家乡,是因为他有千万家产。记者却认为,如果没有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没有一种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执着理念,即使有千万财富,也很难改变家乡面貌。

从捐钱修路到清淘污泥,从干饭泡菜的简朴生活到卖房为村民发展产业,一心奉献不计回报的“蒋书记”不仅带领全村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也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与拥护。

奉献不论大小,不论方式,关键是要有一颗时刻装着百姓的真心,有一份关怀百姓的真情。对于蒋乙嘉来说,对家乡父老深厚的爱,是他心中最沉的“财富”。对于拱市村村民来说,有蒋乙嘉这样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带头人,就是全村最宝贵的“财富”。

新闻推荐

三位一体扶贫贫困村人均收入翻四倍

□欧欢本报记者任鸿10月8日,天气微凉,记者站在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山头,整个拱市村尽收眼底:宛如玉带的村道路,波光粼粼的鱼塘,白墙青瓦的小楼……“咔嚓”一声,一旁的村民王志顺拿着相机记录下此刻拱市...

蓬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