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 从11人到3920人
全国100多所高校的遂宁籍在校大学生走进遂宁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服务他人,收获成长——
“收到同学们的祝福电话时,20多天的奔波一下就化为了感动。”今年暑假,成都理工大学的大一学生戈弋,在遂宁市蓬溪县大石桥中学,教留守儿童说英语。近日,戈弋收到孩子们的特殊“礼物”。
戈弋是遂宁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的会员。通过志愿者联合会这个平台,3000多名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遂宁籍在校大学生,走上公益之路,在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同时,自己也收获成长。
□冉茂君 本报记者 张岚
公益“创业”,队伍越来越壮大
2011年6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蒋亚南,在大一暑假里,和10名同学每人各“投”100元,买上书本、剪纸、手工刀,租了几架电子琴,开始了他们的公益“创业”之旅。“我们最初支教的南师路社区,现在已发展成为联合会支教的固定点。”蒋亚南说,从城南的南师路、开善寺社区等3个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开始,联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
走出了第一步,蒋亚南才发现,原来志同道合的同龄人这样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5个假期,联合会已聚集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100多所本、专科高校,3920名在读大学生加入到服务家乡的公益事业中来。作为创始人,1992年出生的蒋亚南,被推选为联合会主席。
随着人数的增多,联合会的组织架构也在日益完善。在遂宁团市委以及区县的团委帮助下,联合会在8个区县(园区)成立了分会,118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15所高中里建立了高中毕业班班长联盟,使短期的公益项目实现组织化、制度化。
根据公益活动内容,联合会还成立了宣传服务队、社区服务队、支教服务队、车站志愿服务队、激励演讲服务队、文艺表演服务队等15支专项服务队。
乡土人情,让公益平台走得更远
“我们通过乡土人情与新兴媒介相结合的方式,让遂宁籍学生知晓、体验这个服务社会的公益平台。”联合会会员、川大大二学生肖雅文介绍,除了通过朋友、同学推荐,同学会、老乡会以及在高校建立班长联盟等传统方式,联合会还充分利用网络、微博、QQ群、飞信等新媒介,建起了辐射5000多名遂宁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交流平台。
今年6月,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教育部新闻办和新浪微博共同主办的“圆梦中国公益我先行”首届全国大学生微公益大赛中,联合会的“快乐学校”项目从数万个慈善项目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国“百强”,获得了5000元的募捐。
除了获奖项目外,联合会的服务内容还从单一的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到敬老爱老、扶贫帮困、励志交流、交通文明劝导、服务火车站汽车站旅客、环保、普法等10余个大项、100多个小项。
短期公益体验,促成长期公益信念
“一个暑假就黑了这么多!”返校后,西南科技大学的王倩把室友吓了一跳。暑假中,王倩顶着烈日,当了24天的交通文明劝导员。
有人曾问过王倩,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大四的学生都将假期用于专业实习,为什么她还要这样拼命做公益。“今后上班的时间会有很多,能够单纯做公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况且,从事公益本身就是对沟通、协调、应急等综合能力的锻炼。”王倩说。
在联合会,像王倩这样的“高年级”同学并不在少数。今年暑假,四川农业大学的曾明伟拒绝了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投入到公益活动中。“在别人眼里,是我们在付出,其实,通过公益,我们收获更多,比如坚持、责任、感动。”曾明伟说,服务对象的特殊经历,能够让志愿者们更好地反思自我,更快地成长。“不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将以不同的方式从事公益。”联合会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假期短期的公益体验促成了他们要长期坚持践行公益的信念。
面对部分活动还需会员自掏腰包的情况,联合会表示将通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以及社会募捐等形式来解决。
新闻推荐
——一个理科生的诗意表达□本报记者黄里“我还是写在手机上传给你吧。”红鞋、绿裤、黑衫、白帽,个头超过1.85米的吴自华在一帮诗歌夏令营孩子们中高大而突出。7月28日,这位北京大学物理系大三学...
蓬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