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历史性的转型
——遂宁市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录
最近几年,川中遂宁工业经济强势崛起,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一系列新产业从无到有,将当地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阶段。更让人欣喜的是,在“芯片”产量猛增的同时,“薯片”产业也获得快速发展,整体呈现“芯片”与“薯片”并驾齐驱的良好态势。在这背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当地人颇感自豪的另一大亮点。
从一片草到一个宝 落溪村的土地变了样
邓和福最近烦透了。
仅仅12月4日一个上午,作为落溪村村支部书记的他,就先后接待了8拨远方来客,交流的内容只有一个:要来承包村里的土地。而眼下,这些土地都是邓和福眼中的宝,怎么能轻易让给别人,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落溪村隶属于遂宁市蓬溪县天福镇,地处川中深丘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按照当地的话说,此前村里的土地是“春天一片草,夏天种不了,秋天收获少。”别说一天接待8拨外地人,连村里人自己都不待见。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渐渐有一些土地被撂荒。
从一片草到一个宝,从冷到热,变化似乎就在一瞬间。为什么?
破解谜团的途径在于回到现场。落溪村地处浅丘地区,今年,全村有800多亩土地被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区,几级财政随即向当地投入400多万元的资金,其中包括各种涉农资金,再加上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合计下来,一年时间,有上千万资金涌向这个平静的小村落。
接下来,首先是通村几公里道路全部修通了,其次,高标准水泥耕作便道通向了每一块土地,各种水利设施紧随而至,最后,土地都被彻底平整,连形状都做了规范。
水网、路网和田网在土地上实现了另一种“三网融合”。对于这800多亩土地而言,不仅人们能够快速地接近,大型耕作机和收割机都能顺利进入,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机械化将在这里变成现实。此外,由于水利设施的完善,此前只能播种一季的变成两季,甚至还可以变成三季。这样一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成本大大减少,相应的,种田的效益自然显现,种田能赚钱了。
射洪县瞿河乡新华村有同样的情况。去年,全村2600多亩土地中,已有200余亩被撂荒,而且趋势还在继续,为此,村支部书记黄发见心急如焚。
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的只有一条:种田不赚钱。12月3日上午,站在长满油菜的土地边上,黄发见算了一笔账:以种一亩水稻为例,农药、种子、化肥、水费需要400元投入,此外,人工插秧和收割,4个人要分别忙一天,加上生活费,至少将近700元。
此外,还有耕地的费用,总的算下来,一亩水稻的种植成本在1200元左右,对比之下,一亩水稻的市场价也就在1200元左右,两相抵扣,收支相抵,所剩无几,有时候还要亏本。
鼓舞人心的信号在今年出现。今年,村里800多亩土地被纳入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土地被彻底整治,并配套了相应的路网和水利设施,这直接导致两大变化:第一是,之前由于没有排灌系统,这部分土地只能种一茬庄稼,而现在可以种两茬;另一大变化是,之前只能用人力播种和收获,现在这都可以用机械化了。
机插和机播两项就可以节约200元。此外,由于有了排灌系统,土壤的通透性大大增加,导致水稻每亩产量能够增加100公斤,这又是200多元的收入,如此算下了,现在种一亩水稻,比之前每亩能增收400元。
相比之下,这400元就成为种田的纯利润,虽然不算多,但是在农村,也算不错了。如果实现规模化,效益自然会大大增加。“巴不得把剩下的1000多亩也搞成这样。”村民胡新城说。这,就是新华村的希望,也是落溪村的谜底。
安居区畜牧业不惧“猪周期”
12月3日下午,久违的阳光照进了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花桥村,村民邓小容的养殖小区外,区财政局的何念德展开了一张对比图,上面清晰地显示:
2011年安居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区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3850元,而在项目实施前,这一数据只有不到3000元。
抽象的数据在纸上,鲜活的例子在身边。今年37岁的邓小容早在多年前就有养猪的经历,可却是每养必亏,个中的原因,一是因为规模小,只有几十头,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遇市场波动,就注定亏损。
再者是因为实力不够,技术人员没跟上,导致经常出现疫病。在此背景下,她一气之下,开始外出打工,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后,又开始在蓬溪县经营液化气。
2011年,当得知家乡准备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时,她从事养殖业的愿望再次被点燃。在项目的支持下,她又联合当地一些村民,共同投资120万元,建起了一个建筑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的规模养殖场,计划年出栏生猪4000多头。而如果完全靠自己投资,实力还是不够。
规模上去了,当地畜牧局又贴身服务,在小区内建设了一个兽医站,一下子降低了养猪技术风险。同时,她又与市内一家大型肉类加工厂建立了长期购销合同,就不再担心“猪周期”的出现。
初步估算,目前,她一头猪能够赚近200元,一年下来,就有80万元左右的利润,平均到每家人,也有10多万元,这已经是不可小觑的数字。
不只是生猪,何念德介绍,目前,安居区内,纳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区范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其比较效益都要远远高出之前。
射洪县瞿河乡金山村村民李凤今年在项目的支持下,与40户村民一起,联合建设了一个总面积为7900平方米的大型肉鸡养殖场,年出栏达到40万只。
和一般的规模养殖不同,李凤的养殖场还与另外一家专业的肉鸡养殖企业签订了稳定的合同,由这家企业提供鸡苗、技术服务和产品回收,对方承诺,每只鸡保底获利两元钱,这样一来,李凤的养殖场每年就至少有80万元的纯利润,远远高出非项目区。“没有这个财政项目的支持,我们很难发展得起来。”李凤说,接下来,她还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据了解,到明年底,射洪县全县每年肉鸡出栏量就将达到1亿只。
观点:
变1+1<2为1+1>2
历史上,我们在农业上投入的资金不少,但不容否认,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依然缓慢。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各个涉农部门各自为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有限的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模式,最终难以形成集聚效益,也无法有效撬动民间资本的参与,效果不显,导致1+1<2的结局。
由财政部门牵头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改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模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出击,有效整合了各种涉农资金,发挥了资金的集聚作用。
另一方面,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形式,重视发挥老百姓的主体作用,激发老百姓自己的参与热情,极大地撬动了民间资本的参与,放大了资金规模,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益。
正是在这两种效益的带动下,遂宁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最终实现了1+1>2的结果,在我看来,这样的思路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创新深化,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遂宁市财政局局长陈伐)
□梁现瑞 图片由遂宁市财政局提供
新闻推荐
省财政厅工作人员现场答疑令基层代表满意□本报记者罗向明“这个小读本弄得好小清新哦。”一拿到《解读本》,省人大代表、蓬溪县下河小学校长刘红梅认真翻看起来,在她看来,区别于财政预算报告的“严...
蓬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