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马是个好地方四万儿郎斗志昂一早蒙蒙细雨中遂宁

四川日报 2012-03-01 19:23 大字

“回马是个好地方,四万儿郎斗志昂……”2月25日一早,蒙蒙细雨中,遂宁大英县回马镇文化中心的活动室里却传出阵阵欢歌笑语,原来是回马镇老年协会歌舞队的演员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三八”妇女节排练节目。“只要有活动,一个电话大家都来了!”老年协会歌舞队队长马清辉说,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拥有16名正式成员,舞蹈队规模日益壮大,能够排演的舞种也越来越多。

老年协会歌舞队如此有号召力,背景是回马镇农村文化的蓬勃开展——当地22支文艺队扎根基层,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成龙 本报记者 张岚

22支文艺队各有特色

“除了舞蹈队,回马镇还有腰鼓队、戏曲队、红歌队等22支文艺队……每个队伍都有自己的专长,镇上开展大型文娱活动,他们都会带着各自的特色节目参加,村民们很爱看!”镇文化站站长曹文绪说。

回马镇的这22支文艺队依托协会、社区和村组通过自愿申报、选拔的方式而组建,共有450多名成员,全部来自于基层。

为了让农民演员更加专业,演得更有看头,回马镇党委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对农民骨干演员进行业务培训。除了邀请遂宁市红烛艺术团、遂宁电视台等专业文艺队伍进镇培训指导,每年还组织优秀的文艺队演员去市县文广局参加培训。

“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学会了锅庄和莲霄舞!”作为去年全镇选送到县文广局培训学习的6名农村演员之一,花园村文艺队员张翠“学成归来”后,就担任起了培训村里文艺队20多名队员的任务。日前,花园村文艺队还在全县举办的莲霄舞演出大赛上获得二等奖。

演出“生意”很红火

“明天蓬溪县红江镇有人办婚宴,专门派车来接我们去演出。”25日下午,双江社区曲艺队长李清云,正和队员们一道清点乐器服装、确定出演人员,为次日的演出做准备。

李清云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演出,他每个月都会接上3到5场,根据出演人数,平均每场能收入800—1000元不等。

如今,市场化的运作让回马镇的农村文化产业“生意”越来越红火,各类文艺演出穿梭于婚丧嫁娶、满月寿庆、乔迁开张等场合,并走出本地,辐射到周围蓬溪、射洪等县的乡镇。

同时回马镇专门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相关业务部门为成员的宣传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在全镇各村、社区配备文化专干。

“市场上哪里需要有演出,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的文艺队伍。”回马镇党委书记文林说,镇党委政府开展的各种群众文体演出活动,会优先考虑让本地文艺队参演。镇上每年还会“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文艺队伍的道具服装添置和更新。

文化中心显得很“洋气”

农村文化要有人有钱有地盘才能茁壮发展,回马镇农村文化建设人钱都有了,地盘呢?记者同时对此进行了探访。

走进回马镇文化中心,320平方米的室内多功能用房分区明显:歌舞排演房、棋牌休闲室、农家书屋一应俱全,并配备了电脑、音响等办公设备;室外建起了总面积达2200余平方米、全市唯一的乡镇农民体育健身中心和灯光球场,配齐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健身器材等文化体育设施。

这里是回马镇最大的一块农村文化活动地盘,也是平时村民最爱去的地方。“原来我们的业余活动就是打麻将打牌,现在修起了文化中心,我平时没事就会来打篮球健身,还可以看他们跳坝坝舞。”附近的村民彭启坤现在成了文化中心的“常客”。

如何将村民“从牌桌子上回归到有益的文娱活动中来”?回马镇在建设文化活动阵地上做起了“文章”。

除了投资200余万元的镇级文化活动中心,还通过向市、县争取资金,在文武村、夏家沟村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起了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彰显地方特色、弘扬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

按照“综合利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村级活动场所改造建设,回马镇将村文化活动室与计划生育活动室、党员教育室、农村图书室等一并统筹,在全镇建立起了广阔的文化活动阵地。

●相关报道

高坪区每年举办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

本报讯(周汉兵 记者 王青山)2月27日,南充市高坪区龙门镇文化干部韩江早早起床,径直来到姜氏骨科艺术团指导演出。姜氏骨科艺术团是龙门镇的一家民间团队,已经成立了7年多,他们有常演节目40多个,义务演出已经累计超过200场。除了这个演出团队外,龙门镇还有秧歌队、腰鼓队、艺术团等业余群众文化团队9个。“过去要劝说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现在是群众自觉参与,没上台还不高兴。”韩江说。

为让文化长驻乡村,高坪区不仅送文化,并且“种”文化。区文化馆对乡镇、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文艺骨干又回去培训群众,在这种文化接力的氛围中,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全区每年举办民俗表演、农民读书节、乡村艺术节等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

高坪区32个乡镇(街道办)目前有龙狮表演队、唢呐队、火龙队等文化艺术团队98个 (支),长乐镇的 “火龙”、江陵镇的“唢呐”等3个地方特色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艺团队,以乡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院坝、农家书屋为主阵地,利用闲暇时节组织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新闻推荐

遂宁抗洪救灾纪实本报记者张岚在乡干部和周围群众

——遂宁“9·10”抗洪救灾纪实□本报记者张岚9月18日,在乡干部和周围群众的帮助下,遂宁蓬溪县槐花乡的超市老板康宁,将店里受损的商品处理完毕,又进了一批新货,准备重新开张。一周前,在9月10日的特大...

蓬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