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的遂宁实践
一、创新“1+3+N”办学格局,提高老年教育普及率
遂宁市老年大学秉承“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遵循“无境之学、伏枥之歌”的学校训词,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探索办学新格局、管理新方式、品牌新载体,促进了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了老年人“文化养老”的幸福感。
遂宁市老年大学坚持改革兴校的发展思路,探索出学校与社区、社会组织相衔接,校本部与分校、社区教学点全覆盖的办学模式,形成了“1+3+10”的办学格局,实现了自身做强,联合做大,共同发展,大大提高了老年教育的普及率。2021年,学校共有14个教学点、170个教学班、9个学系35门专业课程,年注册学员11000多人次。
做强中心,辐射社区。把遂宁市老年大学作为全市老年教育的“中心校”,在市城区规划建设了10个社区老年教学辅导站。学校首先把“中心校”做强做优,发展为教育示范中心、理论研究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派“中心校”优秀教师担任社区老年教学辅导站的辅导员,定期对社区学员进行专业培训,既让社区老人同等享受“中心校”的优质师资,又方便了社区老人在家门口上“大学”。
创办分校,优化布局。学校规建了慈音、民康、锦华3个分校,分布于市城区的东边、南边、北边。3个分校分别采取“三联”办学、合作办学、独立办学方式,实现办学多元,其中慈音分校首创“阵地联用、组织联营、师资联享”的“三联”办学模式,即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由分校所在社区提供,分校管理委托社会组织负责,市老年大学提供优质师资,负责规划、指导和监管分校发展。该模式曾被《央广网》《四川日报》宣传报道,得到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四川省老年大学协会的肯定。
二、创新“5G+老年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智慧服务水平
智慧管理信息化。利用5G技术,建立了教学管理平台,包括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考勤管理、后台管理;启用微信报名系统,实现一体化综合智慧管理,解决学员排队报名劳顿之苦;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号,不定期在公众号上通知发布教学信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实现智慧管理。
智慧教学信息化。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期间,为保证停课不停学,学校及时整合教学资源,开办“网上老年大学”,依托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线上教育平台,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链接,供学员“宅家”学习。通过微信群,开设“空中课堂”,录制上传“党建云课堂”“防疫小课堂”“老年数字鸿沟讲座”等,推进“5G+老年教育”发展。
智慧阅读信息化。购置两台数字触摸屏,设置“实时报刊、民政网站、老年教育、健康知识、学生风采”等8个专栏。其中“实时报刊”主要包括《人民日报》《四川日报》《遂宁日报》《中国社会报》《求是》《老年教育》等报刊杂志。“老年教育”主要包括“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四川省老年大学协会、健康中国”网站。教职员工、学员随时可调阅相关内容,实现“指尖阅读”。
智慧安保信息化。设置门禁系统,杜绝非校人员进入学校;设置监控系统,安保人员24小时守候监控;设置呼叫救助系统,在每个卫生间蹲位安装了应急呼叫开关,保障学员等随时呼叫、获得及时救助。安保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安全防卫无死角,为学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创新“活动+特色”品牌载体,提高老年大学影响力
内强素质载体。开展“一创三争”评比表扬品牌活动。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争创优秀班级、争当优秀教师、争做优秀班干、争当优秀学员活动,进一步调动学校班级、教师、学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每次评选数量达400多个。
外塑形象载体。举办“走进春天”校园文化品牌艺术节。每3年举办一次,让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为老年学员歌唱新生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提升学员艺术才能,彰显学校教学成果。
服务社会载体。举行“银发志愿四季行”品牌活动。制发《志愿服务队伍标识和基本配置规范化方案》《“银发志愿四季行”活动实施方案》,调整和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组建成立了遂宁市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500余人。志愿者们通过深入社区、走进基层、融入城市、参与社会治理形式,常态化开展以“春学雷锋、夏惠明天、秋系夕阳、冬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次,活动参与志愿者4000余人次,义务写春联10000余副,惠及老年群体5万余人次。
(遂宁市老年大学邓艳黄云波)
新闻推荐
安居区以提升“六大能级”为抓手,持续优化城市“五态”,联动市域发展 提升城市能级 打造安逸安居
□全媒体记者曾晓梅城市能级是城市实力的综合体现。自全市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大会战推进会召开后,实现更高城市能级的实力对...
遂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遂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