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阳又一“国字号”揭牌

四川日报 2016-07-04 07:38 大字

十年磨一剑,做强知识产权示范——

6月30日,距离德阳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授牌已过十天。看着烫金的“国字号”新招牌,德阳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升元仍说心里“沉甸甸”——为了这一天,德阳已经奋斗了十年。

从2006年启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以来,德阳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能力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仅近3年,德阳专利申请就从2012年的2108件增长到2015年的3467件,发明专利年均增长31.2%,每万人发明专利从0.88件提高到2.52件,居全省第4位。

“授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在德阳市委书记蒲波看来,知识产权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德阳将着眼更高目标,直指“知识产权强市”。

□本报记者 朱雪黎

“德阳创造”一路看涨

6月20日,德阳2016年专利奖名单正式揭晓,12项“德阳创造”获得表彰。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汽轮机凝汽器排管”等两项专利获得金奖,分别赢得10万元奖金。“这是《德阳市专利奖励办法》出台以来的首次颁奖。”何升元表示,此后将每年评审颁奖,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从2012年到2015年,德阳专利申请量保持着年均21.5%的增速,授权量年均增长25.4%,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31.2%。受各项政策激励,今年1-5月,德阳专利申请更是同比增长82%。

“德阳创造”的集聚力也日益走强。目前,德阳全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培育企业总数达106家。

集聚核心研发人员,德阳还新增了青年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奖项,并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和专利奖励标准。2016年,德阳预计市县两级用于人员资助奖励、专利转化运用的财政资金将达到2500万元以上。

按照德阳目标,2018年专利申请将达近700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将达4.95件以上。

专利应用运营步入快车道

近期,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明十分关注“专利权质押贷款”。

6月初,《德阳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在杨明看来,对他们这种“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这将是一项重大利好。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是德阳目前着力的重点之一。为此,去年底,德阳设立了600万元的专利质押融资及保险补偿资金,今年3月又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总局申报了专利质押、专利保险试点工作。

此外,德阳出资2000万元参与的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近期也已启动。该基金总规模7亿元,主要采取直接投资的股权投资方式,将重点投向成德绵地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重大涉外纠纷应对和防御性收购、涉及专利的国际标准制定、产业核心技术专利实施转化和产业化等。

2012年至2015年,仅据统计口径内的20多家企业数据,德阳新增专利实施项目就超过1000项,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更加有力

今年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王挺感触良多。

2014年,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知识产权庭,启动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试点。此后,德阳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大幅增加。2015年,德阳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38件,较2014年增加了191件,增幅406%。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德阳还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区域的执法新机制。

以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为基础,德阳正在建立包括公安、法院、检察院、工商、文化等部门的横向联络机制。希望借此搭建起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在知识产权案件移送、调查取证、事实认定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同时,德阳全市县级科知局正在新设“专利纠纷受理点”,配备工作人员,实行市县两级联合执法办案。德阳还积极与成都、绵阳、遂宁等10个市州联合建立川北片区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参加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等活动。

新闻推荐

遂宁着力孵化社会组织增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

本报讯(胡海平记者刘星)近日,记者从遂宁市民政局获悉,2016年遂宁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总资金预计达到6266.27万元,较2015年增长4.4%,重点孵化社区发展、扶贫参与等社会组织。近年来,遂宁市民政局以加...

遂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遂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