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财政涉农资金创新:仁和区创出农业农村新天地

攀枝花日报 2015-12-25 01:14 大字

周天勇 李艺

目标定位“***”,仁和区财政涉农资金打捆整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11月25日,家住攀枝花市仁和区同德镇双河村的村民钱付康便邀约邻居帮忙换工,把自家早就准备好的干包谷杆杆运往后山的“工地”。冬日的暖阳刚刚漏出红彤彤的一张圆脸,钱付康和帮忙的村民已在“工地”上准备好了一座小山堆似的干包谷杆。他们今天的工作便是跟随挖掘机开挖果园台地的进度,把干包谷杆埋进沟槽内垫底。钱付康说:埋进土里的包谷杆杆既是以后果树的底肥,又可疏松土壤、透气沥水,利于果树串根——这是科学,专家教的。

钱付康家4口人,有20多亩山地。祖祖辈辈都只能粗放式地种点玉米和豌豆。一家人披星戴月地劳作,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至今没有甩脱“贫困户”的帽子。像钱付康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双河村就有59户计243人,2014年,双河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针对双河村的自然地理条件,仁和区目标定位“***”,请来土壤、气候、水利、农技等各方面专家对实地反复考察调研,并广泛征求村民意愿,最终确定了发展温带水果产业和林下种草养畜规划,由政府引导项目资金补助农户自主实施。立项发展桃子800亩,梨子400亩的产业标准化规划区。现场“工地”正是攀枝花市仁和区2015年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项目(水果产业)之一。

五年后,我们再也不想听到“双河贫困村”这个称呼。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农民不能没有这个志气!——说这话时,钱付康和他的邻居们满头大汗、浑身泥土、追着挖掘机干得正欢,在这初冬的早晨。

通过***、实现精准脱贫,双河村仅是仁和区正在实施的一例。

自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打捆试点县(区)以来,仁和区瞄准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这一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按照“基本情况精准、致贫原因精准、扶贫目标精准、对策措施精准、发展要素精准”的五个“精准”工作法,将涉农打捆资金重点投向贫困地区10个省级贫困村,变“输血”为“造血”,统筹推进***,全力助推精准脱贫。

一是资金区域投向创新。在资金的区域投向上,重点向“三峰两区”等贫困区域集中,着力破解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题。近两年来,仁和区以涉农资金整合打捆试点为平台,安排资金20258万元,集中投向平地镇波西村等贫困村和少数民族村,占同期涉农资金总额的55%。

二是突出资金使用重点。在资金使用方向上,仁和区按照“产业发展扶持先行、基础设施配套跟进”的思路,根据贫困村的实际,突出支持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推进晚熟芒果、优质核桃等特色种植业和黑山羊、生态鸡等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配套推进蓄水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2018年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是推行区域差异化补助。仁和区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改变传统的全区一个补助标准的模式,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全区75个村分别制定了90%、85%和80%三类财政补助标准,“小钱大用”产生了聚合效应。

去年,仁和区在大火山村实施涉农资金整合打捆项目,该村享受到了379.71万元的打捆资金项目支持。为了使用好这笔资金,区、乡和挂村工作组及党员代表深入村民家中摸底调查、征求民意,制定了《大火山村特色产业发展计划》。现在全村人均拥有产业面积7.4亩,建设完成蓄水工程9740立方米、引水管道15300米,硬化机耕道3.72千米,解决了大火山村人畜饮水、生产用水。村民赵洪顺因此也受了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今年经销商上门收购花椒,每斤价格高达10元。“通过2014年——2015年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打捆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填补了边远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空白,补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短板。”仁和区财政局局长兰敏告诉记者,全区项目实施产业见效益后,将新增(干)果或改善水(干)果基地42500亩,菜稻(轮作)20000亩,新增产值17929.4万元,新增纯收入8285万元,人均增收达1593.3元,边远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将减少2020人。

打造幸福美丽新村,仁和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打捆显“聚合效益”

11月17日早晨五点钟,大田镇片那立村村民陈小川家已是灯火通明,杀鹅宰鸡,忙碌起来。这几天是四川省第六届国际自驾游博览会在攀枝花召开的日子。陈小川早早地便接到订单:今天一个来自成都、昆明和攀枝花的150多人的自驾游团队,要来自己的农家乐就餐,点名就要自己的拿手绝活——烤鹅和石榴鸡。烤鹅需要微火慢烤,方能皮脆肉酥……我可不能因为生意好了就马虎,在这么盛大的节会期间砸了自己的招牌和咱们村“世外榴园”的名声,陈小川说。

片那立村位于省道214线胜利水库旁边,自然地理条件相对优越。陈小川利用自家石榴园开“农家乐”已有八年的历史。原来每年一家人忙忙碌碌下来也就一、二千元的纯收入,仅仅够一家人糊口混个日子。自从攀枝花打造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村里结合4000多亩石榴主导产业,利用财政资金打捆,整体打造“世外榴园”旅游新村之后,自家的烤鹅、石榴鸡口碑相传,游客络绎不绝,一年轻轻松松就挣回二三十万的纯收入,日子真的就像五月的石榴园开花了——红红火火一大片呀!

攀枝花独特的冬日暖阳,这些年吸引了不少来自成都、重庆等大江南北来攀枝花晒太阳的“候鸟一族”。乡村酒店、乡村客栈、农家乐、渔家乐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像陈小川这样的农家乐仅在片那立村就发展起了6家。片那立村1700多人集体商量决定,利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打捆扶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打造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互动,成为了攀枝花市第一批16个重点旅游新村之一。全村仅石榴主业收入人均就达一万元以上,村民富裕远近闻名、令人羡慕。

片那立村的成功示范带动了同样位于省道214线旁、地处二半山区的平地彝族镇白拉古村村民的幸福渴望。

白拉古村幅员面积42.6平方公里,3176人。山上板栗、核桃产业已具一万多亩的规模;山下种植水稻和蔬菜的耕地有三千多亩。通过村民民主决策,近两年来,涉农打捆资金投入近四千万元,支持沿214省道边的大平掌组、小吾坝组、梨树么组、坡脚底组规划建设旅游新村。在充分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159户农房进行了重建、部分重建和风貌改造。同时,进行田型调整,推广机耕、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农业项目1500多亩;做大做强板栗、核桃等传统优势产业,改种改良和新栽种优质板栗、核桃、车厘子合计一万多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硬化村道、修整沟渠、高寒山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村民出行难、饮水难的“老大难”问题;修建文化广场、绿化带、垃圾站,配置垃圾清运车,解决了长期以来环境卫生状况差、文化娱乐无场地的问题,群众满意率达100%。

如今的白拉古,家家户户青瓦白墙,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板栗、核桃园中;房前屋后,田畴俨然、规整大方,时鲜蔬菜青翠欲滴;走进农家,庭院整洁、花木繁盛、人畜分离,厕所厨房充满现代文明气息;公共绿化带遍植樱花树、三角梅,绿草茵茵、花团景簇;入夜,繁星初上,太阳能路灯盏盏点亮与星月争辉;文化广场篝火熊熊、歌声嘹嘹、舞姿翩翩……一个幸福美丽新农村俨然画中,又活脱脱地呈现在村民们日常的生活里。

这辈子从没想过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村民杨永安家种植板栗40亩、枇杷6亩、蔬菜3亩、苗木5万株,平均年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村民纳茂会家的庭院内,各种珍稀的花卉在冬日的暖阳下竞相绽放。她一边浇花一边告诉笔者:我们是彝族村落,原来的传统生活就是人畜不分,一进院子就臭烘烘的。现在全村都改了水冲厕所、沼气厨房,庭院里都在种花养草。村看村、户看户,大家都有个比较,哪家脏了,自己都要脸红呐!你看这些花花草草,每天捯饬一下,自己的心情都会舒畅多呢!

白拉古板栗、核桃特色产业旅游新村;片那立、班庄石榴特色产业旅游新村;混撒拉芒果特色产业旅游新村;立新孝悌文化特色旅游新村;板桥水库鱼特色旅游新村……近年来,随着攀枝花中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创建,“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声名远播,仁和区城郊乡村纷纷结合产业特色,一、二、三产互动,创建旅游新村,各种农家乐、渔家乐、乡村酒店、客栈、农庄如雨后春笋,外出打工村民纷纷回乡兴业,农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涉农资金整合打捆试点之前,涉农项目是各搞各的,项目缺乏统筹,资金分散,发挥的效益差,还容易造成浪费和重复投入。现在,全区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主核心,整体统筹,把握规划和重点,从群众路线教育收集起来的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充分体现老百姓的意愿,集中投入,规划一片,建成一片,发挥一片,整合资金吸“热钱”,带动了社会资金和群众投入的热情,农业、农村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2014年度,省级财政打捆下达仁和区资金13926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844万元,区级财政资金3934万元,整合相关财政涉农资金14127万元、群众筹资筹劳及社会投入资金12433万元投入农村,使全区财政资金打捆项目总投资达46264万元。仅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一项就涉及平地片区、大田片区、前进片区、务本片区、布德片区8个乡(镇)。

为提高涉农资金整合打捆的效率,仁和区还在绩效考核方面进行了创新,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涉农资金整合分配绩效考核机制,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和考评,确保每分钱用在刀刃上。

各村实施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分优良、合格、不合格3个档次。考核结果为优良的,区上优先安排下一年度项目;对考核为合格的,在安排下一年项目时,在所属类别中下调5%的项目财政奖补比例;对考核为不合格的,责令项目单位对所实施项目进行全面整改,整改合格后,拨付财政补助资金,在下一年度的项目安排中,在所属类别中调低20%的项目财政奖补比例,并且减少项目的安排数量。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三年内不再新安排项目。

通过一年半工作机制的运行,有效提高了涉农资金使用绩效水平。项目规划、建设与群众意愿相结合,既尊重老百姓意愿,又做好了规划发展的引导。找到了这个平衡点,群众投入热情、积极性高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仁和区不断创新完善、推进巩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各涉农部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提早启动了2016年涉农资金整合项目工作、加强项目整合力度、资金安排重点倾斜扶贫。涉农项目资金安排按首先保障农业产业建设,其次围绕产业发展急需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安排围绕产业发展的农村道路等建设的基本原则,为确保2018年以前仁和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当前,仁和区正全力以赴谋划布置***工作,在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下,扶贫攻坚战役的号角已经吹响,仁和区的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满怀信心、全力以赴投入到扶贫攻坚这场大战役中,坚定信心在2018年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的宏伟目标。

2014年,攀枝花市仁和区与泸州市纳溪区、广元市利州区和遂宁市船山区同时列为四川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示范区。旨在加快探索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路径,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项目是一个构建“投、建、管”三位一体的支农项目,项目试点的范围包括:渠系、节水灌溉、蓄水池、村组道路、畜禽圈舍、新建、改建、扩建、风貌改造等民居建设补助和农村新型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加快农村民主管理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支农政策的导向作用。此次试点工作,四川省按照打捆下达、分类实施、联动推进、注重绩效的工作思路,将年度财政农业项目资金一次性打捆下达。作为试点区县仁和区,一年多来,围绕规划和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确立“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遵循“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重点突出、各司其职”及“规划先行,方案详实,彰显地域特色”的整合原则;坚持“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项目立项和方案编制原则;注重统筹项目与省定任务深度融合、各级次资金项目有效整合;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创出了农业农村新天地。

新闻推荐

遂宁射洪三次产业发展稳步提速

2013年,遂宁射洪强力推进产业壮大计划,三次产业发展稳步提速,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同比增长10.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亿,增长15.1%。据了解,2013年,射洪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亿,增长3.6%...

遂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遂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