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养鸡“蚀米”到稳做“跷脚股东”

四川日报 2014-03-31 13:33 大字

——遂宁财政专项资金***样本调查

□本报记者 李淼

“分红喽……”2013年12月20日一早,站上1社的一处高坡,村支书席安平便扯开嗓子吼了起来。股东们围拢过来,领走属于自家的那份红利,喜滋滋地赶场备年货去了。

330户,1289人,每人平均红利80元——春节前,这样的热闹场景在遂宁市船山区复桥镇唐春村几个社轮番上演。

如此分红已是第三个年头。这一切,都得益于财政专项资金***模式的尝试。

一哄而上 养鸡反“蚀米”

2002年,唐春村被确定为贫困村。路不通,水没得吃,堰塘没有半方,人均年收入700多元,这是当时穷村的写照。

2006年,市县扶贫部门拿出5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送来了一大批鸡苗。“300多户,1万只鸡,当时全村养鸡养疯了。”提起这茬,村主任席孝伦至今依然满脸苦笑。“6.8元一只,扶贫资金补贴5元,村民只需掏1.8元,保底也该挣回补贴的那5元嘛。”席孝伦心动了,毫不犹豫花了1000多元买进600多只鸡苗。

唐春村于是开始了全民疯狂养鸡的脱贫尝试。然而,因不懂技术,个别农户不久便将鸡苗转手卖出,坚持下来的半年后却吞下“喂鸡不成反蚀把米”的无奈。

半年间,席孝伦饲料钱就投了7000多元,最终只卖了5000元,亏了3000多元。“当时项目在船山遍地开花,出栏时鸡价跌到3.8元/斤,不亏才怪。”1万只鸡,半年就把村上粮食吃个精光,不少村民卖了鸡又去买粮吃。“扶贫不精准是关键,还是传统的简单地分钱分物。”谈到此次败北,席安平分析,一窝蜂上,单家独户养鸡,无法应对市场风险。

“招亲”农企 村民有了“猪银行”

吃了亏,逐渐学会了精明。2009年,遂宁市扶贫办又拿出15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瞄准贫困村和当地有传统优势的生猪产业,将项目放在网上“比武招亲”,引进龙头企业探索农企股份合作。村民亲自当“主考官”,最终与胜出的红盈生态养殖公司“联姻”,合伙建起富民生猪养殖专合社,采取“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二次分利”的扶贫模式。330户村民当起了“跷脚股东”。

“为保护农户利益,每年不论公司盈亏,农户兜底分红10万元,盈利部分按股份额再次分配。”红盈公司总经理彭万明告诉记者,技术、市场完全由公司负责。

农民坐等分红。“分红前开会由社员推选出特困户。”席安平介绍,公示时为避免特困户以后嫁女都没人愿提亲,专门改称“低收入家庭”。

确权到户,贫困优先。150万元中的120万元成为全村1310人的股本金,人均为916.03元,为“普惠”;另外30万元追加到特困户30户、102人头上,为“特惠”。

2011年11月,合作社投产。当年未赢利,但公司兑现承诺、兜底分红10万元。2012年,除兜底部分外,另分红8万元。特困户陈少华一家拿到红利和股金972元。2013年底,尽管猪价持续下滑,人均还是分红80元,特困户梁勤学领到500多元。

9社村民蒋开秀等12位村民,靠给养猪场打工,除了分红,还能挣到2万余元的工资。

“60余亩土地租金3万多元,村民务工收入20多万元,加上保底和分红,合作社每年给全村起码带来30余万元收入。”在席安平眼里,合作社简直就是村民的“产业银行”。

新闻推荐

百亿园区的“千亿梦”

——探访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编者按】成都平原经济区历来是四川经济最重要的支撑,成、德、绵、遂、乐、雅、眉、资8市集中了全省40%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省60%,是西部地区城镇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也...

遂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遂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