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泥彩塑复造丰都﹃鬼城﹄塑像

华西都市报 2018-11-06 03:08 大字

徐氏泥彩塑 徐兴国正在制作泥塑。

卧佛。

创作作品展示——制作衣纹服饰。

徐氏泥彩塑作品(现存绵阳圣水寺罗汉堂)。

关公。

《妈祖》泥塑。

二郎神像。

在大英县一个稍显偏僻的街道,透过浓密的树枝,两间简陋临街店面上方悬挂着一块已经褪色的“徐氏泥塑”牌匾。店铺内两侧摆放着两个展柜,陈列着一些小型泥塑塑像。“水泥雕塑对泥塑冲击很大,我们也不得不跟着转型。”65岁的徐兴国不住地叹息。回想当年,徐氏泥塑对新都宝光寺五百罗汉进行修复;历时8年,对丰都“鬼城”内的塑像进行重建。如今,国内大多数寺庙内的塑像,都是以丰都鬼城为蓝本,修建出形色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塑像。壹儿子喜爱书画父亲偷传技艺

泥塑,又名“彩塑”,其以泥土为原料,具有浓厚质朴的乡土气息。在北方,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泥人张”最为著名,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西南地区最具代表的大英徐氏泥塑,则显露着南方人的细腻和灵秀。2008年,徐氏泥彩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徐兴国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和父亲学泥塑的,算是家族传承。”徐兴国说,徐氏泥彩塑第一代传人杨子圆、罗体成为明末清初川中塑像名师,当时民间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之称。1934年,徐兴国的父亲徐得亲18岁时拜蓬莱镇草西街画师罗辅友名下学习绘画和塑像技艺。“当时罗家祖传技艺已历三代以上。”出师后,徐得亲又参师三台洋溪镇(现射洪县洋溪镇)塑师杨子圆学习泥塑。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行艺,徐得亲成为一方泥塑名匠。曾为蓬溪天宝寨塑像61尊,一时名声大噪。

上世纪50年代,由于接不到泥塑活路,父亲不得不改行,从事小五金修理,这一修就是三十年。

1953年出生的徐兴国,初一辍学后,便和父亲一起学手艺。“当时主要学些修理钟表、刻章以及配钥匙等。”也许是遗传的原因,徐兴国很小就喜爱书画,父亲就教他练书法、绘画。在那段岁月里,看到年少的徐兴国在绘画和雕塑方面很有天赋,徐得亲便偷偷教他,“捏几个小人儿给我观摩,指点其中的窍门。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还把捏好的泥人藏在床底。”贰徐氏泥塑出山全国打响名号

改革开放后,传统手艺焕发生机,泥彩塑也逐渐有了市场。1979年,30年未维修的新都宝光寺泥塑需要修缮,父亲徐得亲带着徐兴国以及另外两个徒弟,在宝光寺耗时一年,对里面的五百阿罗汉进行全面修复。“这一年,徐氏泥彩塑迎来了春天。”

徐兴国说,他们随后又用了8年时间,复建丰都鬼城神像二千余尊,塑造的“正神威而不恶,小鬼怪而不恐怖”。后期,他们又塑造绵阳圣水寺神像三千余尊,塑造湖南南岳塑神洲祖庙二千余尊,塑造中国台湾台中紫浩宫神像一百四十余尊。现在,国内不少寺庙以丰都鬼城塑像为蓝本,修建出形色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塑像。

“国内做泥彩雕塑的很多,而我们徐氏泥塑则是修建、修缮大型泥塑。”徐兴国说,徐氏泥塑开始走南闯北,承接庙宇里的泥塑活。同样,也带出了50多个从事泥彩塑的徒弟。“这些徒弟现在已挑大梁,在全国范围内承接泥彩塑的活。而我现在年龄大了,只能帮他们绘制一些塑像画册。”

随着水泥雕塑、硅胶雕塑的兴起,泥彩塑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水泥雕塑用时不长,而且很容易成形。而硅胶雕塑则是通过模具,进行流水线生产。”徐兴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接受泥塑的人开始变少,市场需求随之减少。再之泥彩塑工艺复杂,做泥彩塑的人越来越少,技艺高超的人就更少了。从上世纪90年代,他先后招收了来自绵阳、中江等地的40余名徒弟,但“现在仍在从事这一行的不到20人。” 封面新闻记者周洪攀

新闻推荐

大英县召开工业企业安全环保工作会 夯实基础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全媒体记者蒋亮)10月24日,大英县召开工业企业安全环保工作会。副县长文林、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主任何涛参加会议。会上...

大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大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