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卓筒井:伴随文化振兴的铿锵步伐前进

遂宁日报 2017-11-26 09:12 大字

◎刘裕国

作者简介

刘裕国: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发表报告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400余万字,获省部级以上文学作品奖20余次。

肖云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东京文学杂志主编、开封市文联主席。

龙敦仁: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德阳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杨俊富:四川省作协会员,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

初冬时节,再回家乡大英,再到卓筒井。山峦起伏,舒缓辽阔。一弯绿色,渗透着历史的层次,微风吹来,回荡着历史的交响。山岗上,翠竹旁,青草依依伴井场,卓筒老井,守望千载不枯竭,历经沧桑仍慈祥。

脚步轻轻,放眼望,静静听,脑海中浮现《蜀盐说》中书写的情景:

同在这个月光皎洁的夜晚,长江县城也在欢乐中安静下来。城南一家上等客栈,两盏大红灯笼高悬在翘檐下。官复原职、身着蟒袍的肖斋与苏轼欢言告别。苏轼回到下榻的卧室,凭窗望月,感慨万千,思绪涌动。转身坐在书桌前,拂袖提笔,饱蘸浓墨,笔落宣纸,端端写下“蜀盐说”三个字。

当鸡鸣三遍,熹微的晨光正在窗外的天边悄悄升起来。苏轼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座椅上站起来,反复吟诵着他的得意之作《蜀盐说》: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至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

一千年以后,卓筒井凿井的声音还是那么响亮,那样铿锵。

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3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百丈。卓筒井现今在遂宁市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这项技术,把世界钻井的历史推到了1300年前,卓筒井的钻井技术被现代机械钻井衍生利用。先人们的输卤、输气手段,现代人依然如法炮制。一条穿越280公里的输卤长龙,从四川大英县延伸到四川罗江县金路集团川树公司;沉积万年的盐卤被人们深加工成烧碱、液氯、PVC塑料粉等现代工业的系列产品;传承千年的盐水浴,被现代医学破译了古人养生、理疗的密码,方才有那“中国死海”漂浮、冲浪、疗养、度假的如此火爆。

高大的石油钻井井架、气井放气点火火焰、油田不断啄动的取油机、人们着多彩泳装死海漂浮、冲浪。

四川地图上一条输卤管道穿越280公里,从大英县到罗江县川树公司、川树公司高高烟囱生产流水线以及盐卤的深加工系列产品。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述——

“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用的这种钻探深井或凿洞的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这种技术在汉代就已经在四川加以应用,不仅如此,他们长期以来所用的方法,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在利用蒸汽动力以前所应用的方法基本相同,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堪称为世界钻井之父,中国第五大发明。

昔日的井场,已是今天的“非遗”。一座硕大的汉白玉石坊,矗立在当年的山坡上。上面雕刻着几个大字: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英卓筒井》。

为了抢救和保护世界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卓筒井”,大英县人民政府在卓筒井的发源地卓筒井镇新建了《卓筒井》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凿井制盐的全部工具和文物,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人类钻探工业文明的唯一佐证。尤其是那根三米长的铁条,它可不是现代工艺生产的钢筋,是三百多年前人们用风箱火炉打造的通条,是专门用来打通取卤套井的竹节的工具;那个三百多斤重的大家伙算得上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它就是开凿卓筒井的重要工具,是凿井的钻钎;里面摆放的这些长长短短像刀枪剑锚的东西,每一件发明的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都是一项技术革新,都为开凿卓筒井立下了汗马功劳。吞筒,是打井提取井下泥浆的。猫舌,是专门用来抓起井下掉物的。抱镰,也叫大提须,它就更神奇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家国有石油钻井队的钻头掉到井里了,采用了各种现代化手段都没有打捞上来,后来还是去请卓筒老井上的技术人员“懒子”,利用卓筒井古代的打捞工具“大提须”,才把钻头打捞上来。

石马关卓筒井官府盐庄遗址封存着历史的记忆。

罗都复庄园,废墟上砖石瓦砾遍地,残存的古建筑散落在苍老的黄果树下。支离破碎的罗都复庄园遗址,曾经是闻名天下的罗都复庄园,这是卓家庄人留下的伟业。罗都复庄园在清朝咸丰年间已成规模,如今虽是废墟一片,但历史的风雨抹不去卓家庄人的辉煌。

当我们把镜头推回到北宋庆历年间,这里是因盐而兴的石马关卓筒井官府盐庄,曾被苏东坡亲题为“天下第一庄”,也是方圆数百里卓筒井盐的集散地,官府控盐、课税的关卡。

运盐车马从盐庄进进出出,挑夫、脚子频繁来往,官员盘查盖印,盐庄一派兴旺繁荣。

清咸丰初年,盐庄后裔罗都复,经营小口井盐和胆水豆腐,家业与日剧增,到了清同治年间,已富甲一方,便大兴土木,扩建庄园。庄园座西向东,复四合院布局,前效县署城防,中仿寺庙戏台,后采学宫典则。建筑奇特,集商贸、教育、娱乐、祭祀、防御等各种社会功能于一园。整个庄园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648平方米。

罗都复夫妇当年靠打井制盐、卖盐,磨豆腐,卖豆腐、老井酒作坊等多种经营发家。

庄园城防围墙、亭台楼阁、观楼戏台,台上表演青衣水袖;学府课堂,学子吟诵诗文;庙堂香炉神坛,香烟燎绕,信男信女,磕头礼拜。花园拱桥,曲径通幽;府上各类摆设典雅豪华。

到了清朝末年,罗都复庄园已是闻名川中的园林建筑精华,是四川境内最早的庄园民居,其规模仅次于四川大邑县的刘氏庄园,被收入《四川民居》一书。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已不见往日的繁华,但是,这里的每一块砂石瓦砾,都饱含着“卓筒井盐”咸咸的味道;这里的每一段残垣断壁,都见证了蜀盐的兴衰与繁荣!

卓筒井,中华文明浩瀚大海中一朵夺目的浪花,中华文化中一个醒目的符号,回望你,我满怀喜悦,满怀自信。

因为今天的中华大地,文化自信前所未有,坚定文化自信上升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为条件,文化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卓筒井文化,一定会伴随着新时代中华文化振兴的铿锵步伐,以自己独有雄姿,傲然于世,光彩照人!

新闻推荐

蓬莱镇:“软硬”兼施加快“四好村”建设

干净整洁的村道公路蜿蜒入户,黄墙红瓦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新修的休闲广场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时值初冬,走进大英县蓬莱镇的村村落落,美的不仅是田园风光,还有发展进步之美,更有文明和谐之美。近年来,蓬...

大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