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蓬莱镇:“软硬”兼施加快“四好村”建设

遂宁日报 2017-11-22 14:03 大字

干净整洁的村道公路蜿蜒入户,黄墙红瓦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新修的休闲广场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时值初冬,走进大英县蓬莱镇的村村落落,美的不仅是田园风光,还有发展进步之美,更有文明和谐之美。

近年来,蓬莱镇以脱贫攻坚为主要突破口,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大目标,深入贯彻“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理念,“软硬”兼施,在做好住房改善、道路修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农民夜校、村级活动阵地等载体养成好习惯、好风气,加快“四好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截至目前,蓬莱镇已成功创建县级“四好村”10个,市级“四好村”8个。今年,蓬莱镇还将努力争创省级“四好村”12个,市级“四好村”10个,县级“四好村”13个。

夯实“硬基础”人居环境美起来

“以前就是想把村道路修好,能够走出去。现在连入户的道路、自家院坝都硬化了,还有这么漂亮的活动场地,简直超出想象。”2组的唐先雄是村小的退休教师,他告诉记者,面前崭新的党群活动中心其实就是废弃的小学,“这样一整修,还增添了这么多设施,简直不比城里差。”

饮水安全隐患、危旧房多、道路不通、产业支撑力不足等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卡口,也是蓬莱镇“四好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

在“四好村”建设中,蓬莱镇积极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幸福美丽新村、地灾避险搬迁等项目和资金,高起点、高规划、高效益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群众自主改善居住环境的积极性不高,且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蓬莱镇创新思维,探索出“执行政策扶持一部分、社会参与出资一部分、贷款项目补助一部分、发动群众自筹一部分”模式,推进“四好村”创建。

走进蓬莱镇各村,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村组通水泥路、户间路、院坝硬化,田网、路网、渠网井然有序,实现了村容村貌、老百姓生活居住环境大变样。

提升“软实力”文明乡风树起来

“床铺凌乱,农具乱放,柴草遍地,鸡鸭乱跑,泥土院坝污水四溢,很难找到一块干净的地方下脚。”说起柏岭村5组贫困户李德全家原来的样子,该村“第一书记”高平至今印象深刻。

这些陋习不除,基础设施等硬件做得再扎实,好习惯养不成,好风气形不成,“四好村”也只是面上的“四好村”。

“要在群众中形成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破除陋习。”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蓬莱镇用好用活“三治融合”“六联机制”“农民夜校”等载体,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在农民夜校里听了美丽乡村宣讲课,看到视频中播放的美丽乡村干净的环境,学习了“六顺六净”要求后,我感到非常惭愧。”李德全告诉记者,回到家后他便主动堆放好柴草,规范农具的摆放,圈养了家禽,硬化了院坝,打扫得干净卫生。昔日的脏乱差农舍变成了现在的洁净美小院。

“我们每月对群众进行卫生评选,对做得好的村、组及个人进行精神表扬与实物奖励。”蓬莱镇大坪村村支书查士军告诉记者,村上会定期将村里的先进事迹、好人好事张榜公示,宣传孝敬老人、服务群众、创业先锋典型,对不赡养老人、邻里关系不和谐的村民进行舆论鞭策和督促整改,让村民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好风气。

为了促进好风气的形成,蓬莱镇还广泛开展“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最美孝贤星”“勤劳脱贫示范户”“四好户”等创建和评选活动,树立农民“讲文明、讲礼貌、爱清洁、守公德”的新风尚,营造人人参与管理、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如今的蓬莱镇各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村建设快速推进,社会风气日渐纯正,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节节攀升。

(全媒体记者刘佳利)

新闻推荐

扶在难处 帮在实处 市住建局精心帮扶温暖民心

近日,市代建中心的工作人员到大英县通仙乡顺河村钱永洪家中,为他送去了米、面、油、汤圆粉等慰问品。“你养殖的生猪和种植的花椒最近怎么样了?”“进展不错,这还要谢谢你们送来的生猪,再养一段时间我...

大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