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四好村”创建 既换“面子”又改“里子”
“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土地,而且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健康危害极大……”6月5日,大英县蓬莱镇大坪村“农民夜校”开讲,该村老支书秦吉光正给大家讲解垃圾收集处理方法。
“多年的陈规陋习让一些群众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些陋习不根除,好习惯不养成,好风气就难形成。”县农办主任李小龙介绍,这样的培训已经组织了10余期,目的是移风易俗,推动好风气的形成。
去年以来,大英县在推进“四好村”创建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既抓道路、饮水、住房等“面子”的改善,更注重群众整体素质“里子”的提升,并以此形成良性机制,推动全县农村面貌深层次改变。
“面子”问题
分步破解“方程式”
饮水安全隐患、危旧房多、道路不通、产业支撑力不足等是制约大英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卡口,也是大英“四好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
群众自主改善居住环境的积极性不高,光靠财政投入,政府又力不从心,尤其是面对大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更是捉襟见肘。如何破解这道复杂的“方程式”?大英探索出“执行政策扶持一部分、社会参与出资一部分、贷款项目补助一部分、发动群众自筹一部分”模式,推进“四好村”创建。
“政府投入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破解道路、饮水、电力保障这些难题,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改善则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李小龙说,“四好村”建设,“面子”是基础硬件,必须做实。
此前,大坪村村道狭窄,组道路为泥土路,户间路与院坝也没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容村貌杂乱。水利设施老旧、渠系配套落后、堰塘淤塞,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如今的大坪村,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村组通水泥路、户间路、院坝硬化,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田网、路网、渠网井然有序,实现了村容村貌、老百姓生活居住环境大变样。
在“四好村”建设中,大英积极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幸福美丽新村、地灾避险搬迁、农村廉租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随迁户贷款等项目和资金,高起点、高规划、高效益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2016年,全县建成村邮站80个,新改建村级医疗卫生室38个,文化室31个,被评为全省2016年度幸福美丽新村优秀示范县。
“里子”难题
多措并举“除病根”
“一些群众的家里,还没走进去,气味就出来了。进了屋,生产生活等用品乱摆乱放,简直难以下脚。”秦吉光说。
这些陋习不除,“面子”做得再扎实,好习惯养不成,好风气形不成,“四好村”也只是面上的“四好村”。
“破除陋习,光靠说不够,得有对群众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大英用好用活“三治融合”“六联机制”“农民夜校”等载体,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每月对群众进行卫生评选,对做得好的村、组及个人进行精神表扬与实物奖励。”大坪村村支书查士军告诉记者,村上会定期将村里的先进事迹、好人好事进行张榜公示,宣传孝敬老人、服务群众、创业先锋典型,对不赡养老人、邻里关系不和谐的村民进行舆论鞭策和督促整改,让村民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好风气。
“谁都愿意上红榜,不愿意被批评。”查士军说,村里这两年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群众的面貌也有了大幅改观,“现在,无论你什么时候走进我们村,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
为了促进好风气的形成,大英县还广泛开展“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孝老受亲道德模范”“最美孝贤星”“勤劳脱贫示范户”“四好户”“优秀村、组”等创建和评选活动,推进文明新风“进社区、进院坝、进家庭”,树立农民“讲文明、讲礼貌、爱清洁、守公德”的新风尚,营造人人参与管理、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获得表彰的模范及示范户,不仅会获得扫帚、洗衣粉、铁铲等实物奖励,还有一定的物质奖励。”
“发放的物资虽然不多,但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转变观念、改善生活习惯的积极性。”李小龙说,如今的大英乡村,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发展强劲,新村建设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风气日渐纯正,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全媒体记者 李杰强 实习记者 刘佳利)
新闻推荐
编者按“七一”建党节即将来临,我们党将走过96年的辉煌历程。这是欢庆的时刻,亦是思考的节点。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共迎党的生日之际,《遂宁日报·党校理论研究》专刊特别策...
大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