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犍为的骄傲——川盐古道

三江都市报 2016-07-09 13:32 大字

第三个辉煌时期,是抗战最困难时期。此时即是第二次“川盐济楚”时期,连国家的财政部盐务总局都搬迁到了犍为县五通桥,一时风光无二,许多名人如孙立人、徐悲鸿、张大千等到犍为县。此时,沿海工业基地几乎全部丧失,少量搬到内地的,如大名鼎鼎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有侯德榜等科学家)搬到了犍为县的新塘沽(今东风电机厂)。其时,国家财政收入的60%依靠盐税,而四川省又占了其中的60%,可见犍为县做了多大的贡献,难怪每次捐款救国,犍为县总是排在最前面。2015年由魏奕雄先生所著的《抗日乐山》专门有一章《乐山人民对抗日战争的突出贡献之一——盐》,对犍为县的贡献做了详细的介绍。仅1938年,犍—乐盐场出产达124.36万担(政府定额77.4万担),1939年达122.65万担(犍为县占大部分)。可以说,正如抗战刚刚胜利后的1945年10月,中共《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所评价的那样——

“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购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负担……仅从这些简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四川省是中国人民最应该感谢的省份。乐山则是最应该得到感谢的专区之一,毫无疑问,犍为县是最应该得到感谢的县份之一!因为,除了出人、出钱、出力,犍为还出盐——犍为,“与有荣焉!”

至于后来的川盐化(五通桥盐厂)成为四川省第一家上市企业也是大家熟知的了。

三、值得珍惜的“川盐古道”

物质意义上的“川盐古道”是犍为人民对历史的奉献;同时,文化意义上的“川盐古道”则是对犍为人民的回馈。毫不谦虚地说,犍为人民承受得起这个伟大的回馈,因为,这条千年古道上的每一步,都凝集了无数人的血泪和汗水。

这正如清代赵藩在川南道任上曾经走过这条道,看见贩夫走卒负荷艰辛,便禁不住同情地写道:

“负铅人去匀盐回,筋力唯供一饱材;

汗雨频挥支柱立,道旁看尔心为哀。”

“川盐古道”历史悠久,价值巨大,申遗有望,可惜今天并没有给予它足够的重视。

笔者以为:首先是挖掘,应该抢救性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料;这种分散的档案、图籍资料很多。再不抢救,悔之无及。

其次是保护,保护好各地的文物遗存等。如今年2月笔者接待的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段渝教授,对我县岷江大桥附近一处遗迹,过去岷江纤夫拉纤时,常年摩擦,并在岩石上留下了绳沟,表示惊叹,并建议纳入县级文物保护。

第三是加强研究,县上应该就“川盐古道”立科研课题,给予资金和人员上的保证,力争发表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

第四是加强合作。因为“川盐古道”涉及多省多市,尤其是要加强与本市五通桥区、自贡市的合作。

第五是做好国家级文化遗产的申报。并希望多年以后进入世界级。

第六是与我县文化旅游相结合,一是做好与盐业相关的古镇保护和开发利用,如罗城。二是做好“盐卤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大英县“中国死海”一样。

第七是与笔者首倡的把县城打造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相结合,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光荣的“川盐古道”,辉煌的犍为历史,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再次闪光。

(完)

新闻推荐

单身女子晚上取钱要小心

一男子多次持刀抢劫单身女子,获刑11年早报讯(金法宣记者陈俊)从去年底到今年初,男子彭某将目光瞄准去ATM机取款的单身女子,3次实施持刀抢劫,抢得人民币近3000元。4月29日,金牛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被...

大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