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市需要更多理性的力量和声音
记者眼
□本报记者 李淼
最近,一路爬升10多个月的猪价多项指标下探,让不少人张大嘴巴:猪市“云霄飞车”下坠阶段开始了?
答案依然扑朔迷离。
但遂宁船山区智明养殖场负责人冉智明对“过山车”般的猪价记忆犹新:2011年9月,猪价从最高点下降,长期低位盘整,至2014年4月跌至最低点,之后仍持续低迷态势,下跌期长达42个月。2015年3月底,触底反弹,又在短短一年多攀至高点。
日前,四川监测数据显示,除了猪肉零售价离上一轮高点仅差毫厘外,仔猪、育肥猪等价格均碰触监测以来历史高点。“猪二哥”再次成为这个炎热夏季的热词。
但又有多少人记得,养猪人在熊市时的辛酸与泪水。2014年,不少人血本无归。大英县年届50岁的郭春梅熬到年底“灌香肠行情”仍不见起色,无奈再次踏上外出打工之路。冉智明则是在亏了150多万元后,才挺到了收获的时节。
猪市背后,本是简单的供需问题,但“补栏补到严重过剩,跌价跌到亏得想哭”的状况为何总逃脱不掉?
归根结底,这个市场亟须更多理性的力量和声音。
谁来养猪、怎样养猪,两大问题须首先作答。
郭春梅和冉智明的故事,是行业洗牌的写照。尽管残酷,却是“祛病”的“苦药”。农业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猪养殖户减少500万以上,散养户占绝大多数。但目前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户仍占3成,意味着大批散户随时可能退出。看四川,有关方面称适度规模养殖面已提升至71.1%,但由小规模户组成的合作社仍占一定比例,其对市场把控能力偏弱,且小散户比例依然较高,需要行业调整。可喜的是,去年起,温氏、新希望等行业龙头在四川乃至全国加速布局大型猪场,又深度引领行业从传统向标准化、规模化飞跃,为市场注入更多理性的力量。
养猪业大数据难题也须加速破解。
资阳雁江区一位养殖户,跟踪四川生猪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成功踩准了这一轮周期的节奏,今年至少要赚上百万元。这位养殖户的幸运故事,正是行业对大数据的期待。在市场需求并无暴涨暴跌的情况下,若全国能准确、及时地发布母猪存栏量这个核心数据及变化趋势,就已足够成为行业何去何从的“风向标”。目前我们虽有统计,但仍是点位监测,且数据准确性亟待提高。农业大数据正加速推进,畜牧业是突破口,不妨从养猪业率先试水,让大数据成为战胜“猪周期”尤其是大起大落行业的利器。
市场也需要理性的声音。
冉智明曾连连喊冤:肉价一涨就有人“埋怨”吃不起肉,养殖户赚欢了,可谁看到我们亏了3年?类似情况并不鲜见。猪肉价格上涨,消费端声音往往强力爆发,相关方面匆匆出手“降温”。今年4月,又有个别企业抛出“猪价将很快下降、降一半才合理”的声音,与养猪户打心理战;而这几天猪价略见下探,又有不少人炒作“跌到何时方是休”,引发部分养殖户恐慌抛售。其实,这都需要我们理性面对,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准确研判行情、发出理性声音、进行合理引导。因为保护行业健康发展,既是保护数千万养殖户,也是保护亿万消费者。
大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