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解密工匠“看家本领”古建“营造法式”展绝活

四川农村日报 2022-01-19 06:52 大字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成博

四川地区的古代木构建筑有哪些“营造法式”的绝技绝活?这些工艺,保护和传承现状如何?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耗时6年酝酿打造的古建科普系列短视频第一部《川地建筑的“大木作”》正式推出。这部6分钟的短视频作品,展示了四川传统建筑营造工艺中的绘图、开杖杆、画墨、讨签等濒危工艺,展示了古代木作之美。

抢救性记录古建工艺6年走访工匠近300人

宋代李诫创作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学著作的瑰宝,然而在民间,还有很多由工匠口传心授、秘而不宣的“营造法式”。

匠师王珍文是四川地区技艺最精湛的木匠之一。2015年夏天,在开展四川地区传统建筑大木工艺调查之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文博馆员赵芸得知成都市大慈寺正在新建一幢厢房,立刻赶往现场。在工地,王师傅侃侃而谈,介绍了穿斗建筑的名词术语、施工工序和建造技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王珍文的启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四川地区的工匠名录。2021年,课题组开始进行“川地传统工艺系列片”的拍摄,希望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王珍文是这次视频拍摄的首位四川工匠。在拍摄过程中,王师傅展示了掌墨师一直秘而不宣、讳莫如深的‘看家本领’——绘制图纸、开杖杆、画墨、讨签,这是大木作最为隐秘且核心的技艺。截至目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对建筑实体的调查已覆盖四川大部分地区,走访工匠近300人,收集访谈影音资料近600小时。

解密工匠“看家本领”呈现大木营造全部工序

经过近1年的筹备,近日,“川地传统工艺系列片”的大木作、竹编两部短片终于杀青。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而且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我们希望若干年后,这些记录和研究能够告诉后人,一座房子是如何盖成的,让后人能够从营造工艺中发现中国传统的智慧、匠心。”赵芸说。

“目前,《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一卷已出版。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形制结构的研究,解答了四川建筑‘是什么’,而这些建筑‘如何造’以及‘用什么造’则需要通过传统建筑营造工艺和建筑材料的相关研究来解答。”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所长余书敏介绍。

余书敏表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十余年的古建调查研究历程,运用了人类学调查、建筑考古研究、遗产数字化技术等多种方法,目前在早期建筑调查和传统工艺调查两个板块已初见成效,“除此之外,未来在古建复原、数字化建档、永续利用、社教和研学方面会有更多的成果跟大家见面,为四川地区珍贵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出我们的当代实践。”

新闻推荐

“开门”编预算 不“撒胡椒面”

钱往哪里花?如何花出实效?“开门”编预算不“撒胡椒面”1月18日,《关于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下...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