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影像发声!《向上而生 “光沐微尘”纪实影像展》开幕
11月10日,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由新京报社、水滴筹联合主办的《向上而生——“光沐微尘”纪实影像展》开幕。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一位嘉宾从作品《等肾的钢琴老师》前走过。A14-A15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在活动上致辞。嘉宾在观展中交流。嘉宾观看“光沐微尘”项目系列作品。嘉宾观看作品《与乳腺癌抗争11年的“辽宁好人”》。一位嘉宾正在观展。
11月10日下午3点,由新京报社、水滴筹联合主办的《向上而生——“光沐微尘”纪实影像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开幕。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柳军,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水滴公司党委书记、联合创始人、水滴筹和医疗事业群总经理胡尧,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等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刘军胜在活动致辞中介绍,“光沐微尘”项目运行一年来,新京报刊发影像报道20余篇,其中20多个受助家庭募集社会救助善款达300余万元,筹款参与人数达到13万人次,“努力用传播之手助力社会公益。”
让影像发声,让记录变得有价值,让传播具有公益性,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正在经历着改变。
展览16组影像故事、170幅图片
这是一次“特别”的展览。
自2020年6月,《新京报》与“水滴筹”合作的“光沐微尘”影像项目正式启动以来,新京报摄影记者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用视觉的语言为弱势群体发声、解困。
此次展览,影像的价值不是再现构图的精妙、光影的美好,而是给一群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普通人造像:
河南郑州,外卖骑手杨文广紧盯着手机屏幕,小跑着在写字楼里送餐,为了给8岁的儿子治疗白血病,他在一个时段同时接了9单,尽管累得脚底发麻,但仍然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心想,“多送一份餐,儿子就多一份希望”。
甘肃兰州,做凉皮生意的马雪光匆匆吃了一口饭,抓紧刷着手机,仔细查看有关烧伤治疗整容的信息。他的妻子牟小花去年8月被碰翻的油锅烫伤,火焰顺着油污爬上她的身体。他们夫妇曾经向坚守疫情一线的街道志愿者、警察、城管、援鄂医疗队捐献1000余份凉皮、粽子、甜醅。而现在,他们正在等待生活恢复平静。
辽宁桓仁,49岁的殷巧亮和其他志愿者来到光荣院为老人理发。光荣院、福利院和养老院等福利机构是他们每月固定的公益活动场所。她的丈夫被尿毒症夺去了生命,乳腺癌又两度袭击了她。但生活的苦难并未摧毁这个坚强的女人,反而让她更珍惜生命、想回报社会。2013年,她发起成立了桓仁第一支慈善义工队,并担任了队长。
四川凉山,“悬崖村”接上了光缆,从没有手机信号,到拥有了4G网络;从几乎是煤油灯时代进入电灯、电饭煲、冰箱、洗衣机时代;教育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总共投入1350多万,将悬崖村山下破旧的勒尔小学,建成了硬件和师资力量都是全县最好的小学,慕名而来的还有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从身患肾衰竭的大学生村官,到确诊肺腺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单戏传承人;从吉林“2·15”火灾中救出18人致化学气体中毒的见义勇为者,到收养败血症弃婴的好心“妈妈”;从武汉疫情,到郑州暴雨……此次展览展厅布置以16组影像故事、170幅图片为串联,进行了全面的视觉呈现。这些报道里的主人公,经历挫折,心怀感恩,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逆境,仍向往美好,他们在镜头前表现出的悲伤、惆怅、隐忍、喜悦、微笑、眼泪都是对生活的敬畏。
20多个受助家庭募集善款达300余万元
从相机的取景器中观看,每位普通人,向上不凡,充满尊严。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所有的记录不美化、不渲染,更未曾歌颂。
他们经历的病痛,不足以用文字和镜头描绘,其中折射出的人类求生的精神意志,让你不得不相信,爱是一股力量,让眼神中闪烁着光。
正如刘军胜所说,“中国大地每一天都有这样暖人心的故事在发生。‘光沐微尘’此时出发,‘向上’是光明与方向,只有高举坚持不懈的火种,方能点亮生的勇气,温暖的微光必将化成璀璨绚烂的万丈光芒。”
刘军胜在致辞中介绍,“光沐微尘”项目运行一年来,新京报刊发影像报道20余篇,其中20多个受助家庭募集社会救助善款达300余万元,筹款参与人数达到13万人次,“努力用传播之手助力社会公益”。
胡尧介绍,自从水滴筹上线以来,累计帮助了210多万名大病患者,累计筹款428亿。他说:“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幸遭遇背后,我也看到积极勇敢坚强的力量,这会影响很多人。我觉得除了救助之外,这些患者积极求生、勇敢乐观、回馈社会的精神也应该被传播出来,感染更多的‘微尘’。”
新京报记者徐杨实习生汤赛坤
新闻推荐
金平定早期作品《副扬鞭》。刘竹梅获奖作品《看谁最干净》。绵竹木版年画社成员合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侯世武(右)与叶毓中教...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