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两种喝法
□鲍扬
据记载,我国喝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千年之久。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闻到茶的芳香。油盐柴米酱醋茶是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中国有句俗话:人不可一日无茶。国人几乎没有不喝茶的。自古至今,茶都是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茶在国计民生中的普遍性、长久性、特殊性的地位,是其它任何一种饮料都望尘莫及的。
喝茶可分为两大类型——清饮和调饮。清饮是指在冲泡或煎煮茶叶时,不添加任何辅料,闻的是茶的本香,品的是茶的原汁原味,感受的是茶独特的美妙韵味。漫漫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对茶的利用,历经了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调饮,进而清饮的演变。中国人对茶的渴求,也历经了从生理需求到感官享受再到精神升华的演进。也就是说调饮在先,清饮在后。清饮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茶圣陆羽对于泡茶用水、煮水之火、泡茶之器和煮茶之法都有极其严格细致的要求,他革命性提出了茶的清饮方式——煎茶法。摒弃了前人在茶汤中加各种配料的做法,仅保留了盐。这意味着食茶时代的没落,饮茶时代的来临。陆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茶的真滋味,真正的品茶行家应该单纯地喝茶,品尝茶的自然精华,加料调饮是对茶的糟蹋。陆羽之后,他所倡导的清饮成为中国饮茶方式的主流。宋秉唐志,饮茶之风越发盛行,饮茶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宋人将唐人的煎茶法改为点茶法,在原料制作工艺、冲泡方式上更为讲究,在茶汤调理过程中不再加盐,同时,更注重茶的色香味形等要素的统一。
调饮是指在饮茶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茶中加糖盐奶薄荷中草药,甚至还可以加酒,调制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兴致所至,随心所欲。总之只要能喝出健康,喝出好心情就好。茶最先出现在神农“尝茶解毒”的传说中。中医认为,茶具有明目醒脑、清热解暑、止咳生津、消食化脂等许多功效。今天在浙江、福建白茶产区,对于白茶还有“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的说法。在湖南安化茶区,还有用老陈茶煎服治疗小儿痢疾的。茶被食用,最早记载在《晏子春秋》一书里: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今天,在湖南桃江一带依然保留着吃擂茶的风俗——将新鲜茶叶与盐生姜玉米芝麻黄豆等一起捣碎,然后开水调服。泰国亦有“腌茶”的习俗——将鲜茶叶腌制后,当零食食用。
随着古人对茶的认识的不断深入,用茶方式也逐渐由直接食用鲜叶,转变为加工成干茶后再与其他配料一同煮饮的食用方式,即调饮。据史料载,西汉以前,即有将茶叶制成茶饼,配上葱橘,用于醒酒提神和健身。人们在用茶之前,取茶饼在火上炙烤提香,待茶饼冷却后碾碎,再将碎茶置于釜中,同时投入米姜盐葱香料等煎煮。今天,西藏、青海的藏民饮用的酥油茶,以及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牧民饮用的奶茶,都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调饮方式。英国人在红茶里加糖加奶,俄国人在红茶里加糖、蜂蜜和柠檬,印度人在红茶里加香料和牛奶的喝法,都延续了中国古人的调饮方式。
国人喝茶,调饮先于清饮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在药用和饮用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茶的食用就是调饮法诞生的基础。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撰写的《广雅》,对于调饮法记得很清楚:“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生炙全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荑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则记载的意思是:湖北、四川之间采叶子做成茶饼,叶子较老的就和米膏搅和在一起成型。如果要煮茶来喝,先把茶饼烧烤到颜色变红,然后舂捣成粉末,放在瓷器里面,用热汤从上淋浇淹浸,也可以加葱姜橘子同煮。喝了可以醒酒,又可令人不睡觉。
唐代以后,以茶配中草药有所发展。宋代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中第九十七卷列有药茶专篇。据了解,我国的民间验方、名家祖传秘方及近代医药研究成果,以茶为配料的中药方剂就有上千种之多。延至近代,保健茶更为普遍。当代中国多以绿茶、乌龙茶或红茶为主要原料,配以有疗效的单味或复方中药制成名目繁多的调饮保健茶,具有健身、降压、降脂、明目、保肝、降血糖和防癌等不同功效。
新闻推荐
近日,一场留学生体验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活动在蒙顶山举行。四川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川师大)国际教育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