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助力万州渔业高质量发展
科研范、技术流、实干派……用实力骄傲;增殖放流、基地建设、稻鱼种养……一步一个脚印。近几年来,重庆万州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渔业生态功能,水产科研人员锐意创新,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用科技赋能,补齐技术短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衔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引入百姓家”,在名特鱼类保护研究与开发、稻渔综合种养等一批生态、绿色、高效的养殖技术与生产模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助力该区渔业高质量发展。
以基地建设助推渔业创新发展
沿着一条幽静的小溪缓缓前行,清澈的溪水中,一条条形似蜥蜴、身体扁圆形、背脊墨绿色或黑褐色的“娃娃鱼”时而自由自在地游弋,时而躲藏在黑暗的鱼舍中,不时探出头来窥视外面的动静——这就是新田大鲵生态繁殖基地,基地占地20亩,包括大鲵生态培育车间7座,储备大鲵亲本及后备亲本2000余尾。
大鲵又名鲵鱼,因其哇哇的叫声酷似婴儿啼哭,因此人们称为“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全身都是宝,是一种集保健、药用、美容为一体的珍品,被誉为“水中人参”“软黄金”。万州区从2000年开始大鲵移养驯化工作,并在大鲵的资源保护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中国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大鲵仿生态池建造技术研究”“大鲵人工繁殖平台建设”等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的实施,在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掌握了大鲵繁育技术,实现了大鲵的规模化繁育。
目前该区有三峡库区珍稀鱼类繁育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好、研发实力最强的水产科研机构和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部委、市、区珍稀保护鱼类科研及建设项目近100个,取得了一大批国家、市、区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胭脂鱼、岩原鲤、四川白甲鱼驯养繁殖国内3项空白,获得农业部、市、区级科技进步奖近20项。胭脂鱼、岩原鲤、四川白甲鱼人工繁育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以增殖放流助推生态环境改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动植物资源量急剧下降,甚至是灭绝,生物多样性水平不断降低,胭脂鱼的数量变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区水产研究所人工繁育基地负责人王飞介绍,胭脂鱼又叫“亚洲美人鱼”,是三峡库区濒临灭绝的长江稀有珍贵鱼种。
“好消息是,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达州市水生生物保护区已于2020年1月1日起实行十年全面禁捕。坏消息是,由于胭脂鱼自身性成熟晚、成活率低,短期内依靠自然增殖使资源得以快速恢复的可能性较低。胭脂鱼一般要5-6龄才进入生殖年龄,性成熟较迟,繁殖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自然恢复。现阶段还需要进行增殖放流,稳定一定种群数量后,它才有自然繁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不对这些长江名优鱼类进行人工繁育研究,今后它的种群会逐渐退化,如果退化到很严重的地步,也许这个物种就彻底从长江里消失了。”王飞告诉记者,该区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胭脂鱼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建成全国仅有的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繁殖基地,胭脂鱼等长江上游名特鱼繁育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王飞介绍,万州区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的示范带头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殖放流规划,合理搭配放流规格和品种,关注放流品种的适应性和遗传资源多样性变化,严格实施放流操作技术规程,长江流域珍稀保护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十年来,向三峡库区投放胭脂鱼约2000万尾、岩原鲤1000余万尾、四川白甲鱼50余万尾、中华倒刺鲃1000余万尾、厚颌魴500余万尾,黄颡鱼、长吻鮠、华鰁等经济鱼类3000余万尾。
以稻渔种养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
为将水产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水产科研人员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引入百姓家”,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稻渔综合种养就是其中的一项。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水产所等单位经过反复论证调研,明确开展“零农药、零化肥”绿色高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以“稻鱼米”和“稻田鱼”为项目内容,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农户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带动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5月,根据水稻和渔业产业对环境、时间等要求,征求相关镇、村、农户意见后,专家团队决定在龙沙镇印盒村、甘宁镇冠丰村、长滩镇红石村先行先试,面积共220亩。经过一年的尝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大获成功,据统计,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谷产量较往年增产10—15%,亩渔获量140公斤,亩产值是传统单种模式的2—3倍,亩利润是传统种养模式的5-6倍。
今年年初,罗田镇阳河村启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项目,从选址、鱼凼的设计与建设、稻鱼品种选择、鱼种放养、各阶段饲料投喂、水质水位管理、日常种养管理、稻谷收割、稻田鱼的捕捞、稻鱼包装及销售、综合种养测产及效益分析等各个环节,来自区水产研究所等部门的专家全程跟进,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
“鱼以稻田中的杂草、福寿螺、浮游生物、谷花、害虫等为食,鱼粪为水稻生长提供养份,水稻为鱼遮阴净水优化环境,二者形成互助共赢。”阳河村村支书李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单纯种植水稻,一亩水田能产大米240公斤至260公斤,按照当地6元一公斤左右的价格,亩均产值在1500元左右。实施稻渔种养模式后,水稻不会减产,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产的是真正的绿色大米,而且稻田投放的是鲤鱼、鲫鱼等市场行情好的鱼苗,销路完全不愁,一亩稻田一年至少能产140公斤鱼,当年即可收获,按目前水稻7元/公斤、稻鱼30元/公斤的市场行情,每亩的毛利润可达6000元出头,收益比单纯种植水稻翻了好几番,阳河村50亩稻渔种养项目每年至少有30万元以上的产值,加上每年支付约4万元的劳务费,在实现“一田双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持续带动3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李建说,结合全村乡村振兴总体规划,阳河村明年计划扩大稻渔种养规模,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增收。
截至目前,该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示范稻田已涵盖甘宁、龙沙、天城、罗田、余家等5个乡镇10个村共计1000亩,示范放养的稻田鱼品种有“四鼻孔鲤鱼”“乌克兰鳞鲤”“凯润一号黄金鲫”“建鲤”“黄金鲫”“罗非鱼”“黄颡鱼”等,目前稻田鱼生长状况良好,预计到年底可收获“零农药、零化肥”的绿色高品质稻田鱼超过10万公斤,用科技的力量助力群众实现“稻稻种养,养鱼得‘裕’”。
本版文图由万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供稿
新闻推荐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四川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向四川省移交第十七批信访件240件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四川华西都市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殷鹏)9月12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我省移交第十...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