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深深镌刻“平民烟火气息”的天坛 读肖复兴的《天坛六十记》

芜湖日报 2021-06-18 01:15 大字

因为有了无数的人,已届600年的天坛才会依旧散发出特别的光芒,这种光芒不是宫廷谢幕后的余晖,而是生活浓浓的烟火气息。

对外地人而言,去北京,必去故宫中轴线的天坛。对《小说选刊》原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原副主编肖复兴这样栖居于天坛附近的老北京人而言,天坛就是生活,生活中必有天坛。出于对天坛由来已久的饱满热情,肖复兴通过六十篇文章,勾勒了天坛里的芸芸众生。那些外地游客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他们带来了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让天坛这个昔日的皇室禁地充满了平民的质感。

没有学过画的肖复兴,退休后喜欢在天坛信笔“涂鸦”。说是信笔,并不信马由缰。他画天坛,更画天坛里的人来人往。他的画里有故事,故事里充满着生活的五颜六色。他的画里有天坛600年的历史,有个人童年直至昨日的记忆,有那些相识与不相识者的沟通与交流,有老北京人生活的喜怒哀乐。他画别人,时间久了,在别人眼里,他也是这天坛里的一道风景。

许多人是奔着回音壁去的,然后才知道到了天坛。去过一次北京,当然也去过天坛。天坛留给我的记忆,是以前学龄时代得知的回音壁,是那里的人来人往,只是未曾想到,那里有一位老人,时常手执画笔,勾勒那里的点点滴滴。即便是像肖复兴这样的老北京甚至是老天坛人,对回音壁的感受还是与外地人的新奇劲有着截然不同:“少年时回音壁传来的声音,竟然如此的似是而非,和那时似是而非的感情那样相似”。

对老北京人而言,天坛不仅是儿时的记忆,那里还是像肖复兴这样北大荒下乡青年的聚会之地。曾经意气风发充满理想的年轻人终于回到了北京,一开始大家还会惊喜于重逢,兴奋地聊着过去。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家一个个结婚生子,后又抱孙子,当日子拉成一根长长的细线时,生活的家长里短爬满了这根长线,聚会的人于是少了、更少了……当然天坛还在,还在接着承载新的故事。

肖复兴画到了也写到了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来自云南、四川、浙江等地的游客,有的是老的牵着小的,有的小的扶着老的,有的则是来北京学习或者开会间隙的结伴而行。作为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天坛每天都吸引无数中外游客,肖复兴的笔下不可能一一记录,他的记录来自于自己的观察,还有倾听。他的观察看似不经意,但又常常充满画作里的美感。就像那位在墙根晒太阳的老人,安详的姿态与明媚的阳光还有墙根融为一体,几个打扮新潮的外地学生与原本庄严的祈年殿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就是一幅幅无须修饰的画作。

天坛有时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历史和生活的深处。“十全老人”乾隆的祭天的花甲门、古稀门,现如今已经成了后人钩沉历史的谈资。肖复兴笔下的许多人根本没有姓名,只有其中的一点故事,或者仅仅几句简短但又提纲挈领的交流,有时还会有一堆女人叽叽喳喳的八卦。即便是这样看似无厘头的八卦,肖复兴还是通过几个女人的交流,将答案隐藏其中。他是断然不会将这样的不快留在天坛的。

600年的天坛有时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耐心倾听着来这里所有人的倾诉。来这里的人,即便一开始有着再多的不愉快,随着徜徉于松柏之中,漫步在甬道之上,郁闷慢慢被吸走,气也慢慢消了。天坛本来是过去宫廷用于祈求上天的神圣之地,郁闷与不快的消失当然不是因为积郁已解,而是人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乐趣。

作为一位古稀老人,字里行间,肖复兴难掩对年龄的本能敏感,对健康自然也是充满更多追求。所以他更多地写到了老人,写到了夕阳红。他在称赞别人的身板时,也像是在鼓励自己。

天坛是肖复兴的一个行走视角,在他的笔下,天坛早就褪掉了皇室禁地的森严,还原成一个朴素的所在,肖复兴称之为“人民的天坛”。老北京人对天坛的熟悉,是因为天坛已经深深镌刻进他们的生活。而保安、环卫工,以及无数前来天坛旅游的中外游客,还有无数相知和不相知,相识和不相识的人,大家共同构织了这幅充满“平民烟火气息”的朴素图画。

《天坛六十记》 肖复兴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

□ 禾刀

新闻推荐

被拐35年找回名字的德良 在认亲4个月后失去了母亲

德良终于见到了父母和那个她心心念念的家。但一切都变了,父母老了,有的弟妹不在了,从前的村庄、房子,一切都改变了。而她,也已...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