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如何让教师更爱学校
“大量的学校管理经验表明,学校认同构成了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积极的、自觉的和高度的学校认同构成了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石中英说。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将成为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着力点。让教职工和学生从文化层面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将大大降低集体内部成员之间交流、沟通以及达成共同愿景的成本。
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学校改革特别是中小学校改革的新主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持续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和谐发展,到凸显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学校竞争力等等。对学校文化建设多方面意义的完整和深刻认识,有助于坚定人们从事学校文化建设的决心,为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打好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解决“我们是谁”的问题
为什么要从学校认同的角度来阐述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答一个更加一般性的问题,即文化与认同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文化学界讨论得比较多,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领域讨论得还比较少。
从逻辑上说,学校文化与学校认同的关系是由文化与认同的关系派生出来的,是文化与认同的一般关系原理在学校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从文化与认同的关系来说,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彼此认同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从信仰、知识、语言、历史一直到外在的行为习惯、衣着、发型等。两个来自同样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的人共享一套符号系统,彼此之间有一种基于共同文化的肯定、承认、欣赏或亲切感。这些心理感受综合起来就是“认同”(identity)或“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它致力于回答“我们是谁”这一问题。
例如,两个四川人见面,光凭着地道的四川口音这一特有的语音符号就能产生对彼此的认同感——“我们四川人”。如果进一步对四川口音进行辨析,还能进一步细化这种认同,如“我们成都人”“我们遂宁人”。两个信奉儒家学说的人,可能是凭着他们共同的生活态度与恪守的伦理规范而相互肯定和接纳的,如此等等。
看起来,文化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的基本参照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我们/你们”或“我们/他们”的区分就是文化认同机制作用的结果。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文化的边界就是认同的边界,文化的差异就是认同的差异,文化的冲突也就是认同的冲突。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基于文化的认同具有两个层面的作用:
第一,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第二,解决“我们是谁”的问题。
前者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后者涉及社会团结的形成。
正如许多哲学家所说,具体的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须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可能去抽象地回答,而必须参照文化系统。“我是男人”“我是教师”等回答无不是文化认同的结果,说明“我”认同了男性文化或教师文化。这样看来,“我是谁”的哲学问题在现实层面上就是一个参照何种文化来认识、把握或表现自我的问题。
个体认同如此,集体认同也是这样。
一个集体靠什么构成一个集体并由此在形式上和功能上区别于单数个体的集合?就是靠这种集体认同,靠在对“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我们是教师”,那我们就应该像教师文化所要求的那样言谈和做事;“我们是四川人”,那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应该像大家共同认同的四川人那样。这样,文化认同毫无疑问地提供了团结的纽带,加强了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培植了成员对于集体的忠诚,降低了集体内部成员之间交流、沟通以及达成共同愿景的成本。
增进文化认同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使命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学校价值观念为核心,在历史中生成的一整套思想观念、规章制度、语言习惯、仪式行为、物质环境等的有机体。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学校文化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学校工作的领域,可以把学校文化区分为领导与管理文化、课程与教学文化、学生活动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等。
根据文化的层次,可以由内而外地把学校文化区分为精神(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
根据学校活动的空间,又可以将学校文化区分为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实验室文化、运动场文化、餐厅文化、宿舍文化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既是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创造的结果,又以一种客观的存在形式对每一位师生员工产生熏陶、约束和教化的作用。
这种学校文化对于每一位师生员工产生的熏陶、约束和教化作用,其目的就在于培养、促进和加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
学校认同是集体认同的一种,指学校师生员工在心理上对学校文化的肯定、接纳和欣赏,从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校训到规范学校各种行为的规章制度,一直到学校的环境建设与利用等等。对于学校每一位师生员工来说,学校认同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校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所以,通过持之以恒地建设学校文化来不断培养、促进和加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是当代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
增强学校文化认同有三条路径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发展。学校认同与学校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对学校的师生员工来说,强烈的学校认同会产生一种“我是某某学校人”的共同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会由此产生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形成他们各自勤奋工作与学习的强大动力,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与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是因为,高度的学校认同还会增加师生员工彼此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心理与时间成本,激发他们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学校各项事业,使得学校发展事实上不仅是校长和管理人员的事情,也是全体师生员工的事情。大量的学校管理经验表明,学校认同构成了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积极的、自觉的和高度的学校认同构成了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何通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促进学校认同,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这涉及许多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
向师生员工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理想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理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应该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全体师生员工所熟悉、所理解、所实践。学校认同最重要的就是对这种教育理念和价值理想的认同。
当年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堪称成功培育这种认同的典范,值得今日教育家们认真研究和学习。有一些学校,尽管有自己很好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理想,但是不注意宣传,仅仅停留在校长的脑子里和学校的文件上,这样就发挥不了它们凝聚人心、强化认同的作用。
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校史教育
学校是有历史的,并且也是从历史走向现实和未来的。
学校文化的生命就浓缩在学校的历史之中。学校的历史是进行学校认同教育的最好素材,学校历史的表现载体是多种多样的。走进那些历史悠久的学校,古老的建筑、高大的树木、发黄的卷宗、流传久远的故事无不使人肃然起敬,并产生一种基于历史的强烈责任感。
因此,通过校庆纪念日、校友返校日、校庆专刊等各种形式,帮助师生员工不断地熟悉和温习学校的历史,向创造学校历史的人和在学校发展历史上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表示敬意,是促进和强化学校认同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以想象,在学校校长的办公室里悬挂学校历任校长的照片和简介,会对现任校长的学校认同和工作态度产生多么大的积极作用。每日凝视着学校开创者和继任者的目光,感受历史的呼唤,再懈怠的人也会变得勤奋起来。
贯彻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建立服务型的管理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管理文化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涉及学校干部和普通教师的关系,涉及校方和学生的关系,涉及干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问题。简而言之,它涉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学校认同及学校团结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文化的影响,学校管理侧重于再生产和维护具有浓重等级色彩的学校关系,这是导致学校内部分层、不同人群关系对立以及学校认同不强的根源。
因此,要想培育学校认同,增进学校团结,促进学校发展,就必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检讨和反思传统的管理文化,批判传统管理文化中的官僚主义、行政本位和人治思想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结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办公室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体现学校特色、全心全意服务教育教学实践的新型管理文化。
摘自《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
新闻推荐
寻儿三十载 圆梦在今朝——记城固公安帮助张培金夫妇找回失散儿子
家人见面,喜极而泣。本报通讯员尹坤刘欣4月16日,城固县博望镇大西关村鞭炮齐鸣,与亲生父母失散31年的张磊在打拐民...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