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今日四川> 正文

甲骨文排谱系联成果明年出炉四川古文字研究成果或迎井喷

华西都市报 2020-11-26 03:37 大字

甲骨文排谱系联成果明年出炉 旧版《甲骨文字典》

彭裕商教授彭裕商教授1994年撰写的《殷墟甲骨断代》殷墟甲骨

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1周年,研究成果陆续出炉。近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力争经过5-10年努力,产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提升中华文化价值引领力。

早在2019年11月,在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推动下,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协调返聘学科带头人彭裕商教授,面向全国引进人才、招收博士后,形成6名教师、24名在读博硕士的基本研究团队,确保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一年,取得了什么研究成果?11月25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川大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彭裕商,获悉冷门绝学硕果累累,甲骨文的排谱系联工作将于明年上半年结项,新修《甲骨文字典》项目将在公示期满后正式立项,未来5-10年,古文字研究成果或迎井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何方迪

甲骨文研究有多火?

26年前的旧书一书难求

古稀之年的彭裕商教授,自1978年考入川大并师从徐中舒先生,从事甲骨文研究已经43载。提起甲骨文研究,他兴致勃勃,将记者带进自己的书房。一整面墙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大部头的研究著作。

彭裕商教授从书柜里抽出一本泛黄的著作,那是一本入选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的《殷墟甲骨断代》。1994年,彭裕商教授完成这部著作之后,由于甲骨学文字不好录入,只得交由专人用工整的笔迹手写而成。

时隔26年,这部《殷墟甲骨断代》成为研究甲骨文的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著作。当年定价只要19.6元一本,如今在二手书交易市场上出价两三千元,依然一书难求。甲骨文研究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当年报考研究生,徐中舒老师开出的参考书目中《左传》等古籍我都读过,并且在自学古籍的时候,我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这一领域研究至今。”彭裕商教授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带的硕博研究生对甲骨文保持热爱,“干我们这行,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干不长久,也做不出成果。”

为何要研究古文字?

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古文字和先秦史,堪称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对这些中华文化基因的根源进行研究和探索,将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学术基础,意义重大。

“古文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是现代汉语的前身,中国人的根。这些流传于商朝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看似遥远,但我们仍然需要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彭裕商教授说。

他随手在本子上写了几个甲骨文,让记者辨认。这些甲骨文中,“人”字很好辨认,而“唯”字则无从认起。

彭裕商教授笑言,甲骨文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比如一、二、三、人、手;一类是缺乏中间环节,需要破译甲骨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联;另一类则是从西周就被舍弃的文字,根本没有继承,无从认起。甲骨文研究人员着力于破译其中第二类文字,于是就有了1988年首次出版的《甲骨文字典》。

有何研究成果?

未来5至10年或将井喷

古文字的学习难度大、研究门槛高。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并协调返聘学科带头人彭裕商教授、面向全国引进人才、招收博士后等,形成6名教师、24名在读博硕士的基本研究团队。中心成立以来的重心之一,就是加强人才培养,如今已引进3名博士,大大提高了科研能力,让冷门绝学薪火相传。

彭裕商透露,甲骨文研究代代相传,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4000多个甲骨文,其中包括可以识别的1000多个单字。在此基础之上,中心继续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甲骨文的排谱、分类等工作。这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

甲骨文分类,就是把内容按战争、祭祀、田猎等不同类别进行划分,然后再对其进行排谱,整理出时间顺序。因为甲骨文刻有干支,对时间加以区别,可以区分在哪一代发生了什么事,多角度、多侧面地揭示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再深入研究当时的卜法系统、卜筮制度以及有关数术文化的内涵。如今,这项工作即将收尾,将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

不认识甲骨文怎么办?你需要一本专用的字典。值得一提的是,新修《甲骨文字典》国家重大招标课题自11月19日开始公示,即将期满,正式立项。这个项目预计耗时5年,在32年前手写体的甲骨文基础之上做出修订,对识读、分期断代等方面的新成果进行补充。

比如,新增了“唯”的甲骨文,表达唯一的意思;比如一部分被认为是“来”字的甲骨文,其实应该是“麦”。这些被误读、被修订以及新增的甲骨文,都将在这本新修《甲骨文字典》逐一收录进去,预计将于2026年完成并出版。

谈及甲骨文研究的现状,彭裕商信心十足,尽管尚有一些甲骨文相关的文物尚未考古发掘,不排除会出现新的字形,但目前已经发现的4000多个甲骨文,应该占据总数的九成。“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之下,四川古文字研究欣欣向荣,学术含量极高,未来5-10年,古文字研究会涌现出很多成果,大家敬请期待。”

相 关 背 景

四川是中国古文字研究

四大重镇之一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据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介绍,古文字造形蕴含了诸多文化要素,反映了造字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研究古文字可以发掘许多古代历史文化信息。

四川是全国古文字研究的重地之一。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创建的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的古文字研究室并称国内古文字研究四大重镇,在甲骨文、天回医简、巴蜀图语等多个领域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1899年,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种河南人常用于入药的“龙骨”上发现了古文字,开始重金收购有字甲骨。1928年,历史学家傅斯年牵头对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甲骨进行首次科学发掘,起获有字甲骨2.4万余个,震惊海内外学术界。此后,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已辨认出近5000个单字,可转译为汉字大约1700多个,但大多数字义仍不可解。

殷墟甲骨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的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并确定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中演变而来的,也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1937年,徐中舒来到四川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开启四川甲骨文研究先河。徐中舒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在校期间的大量时间都用在了向王国维学习古文字上。上世纪80年代,徐中舒牵头开始编纂《甲骨文字典》。彼时,甲骨学的研究已近70年,学界却无一本对甲骨文进行全面介绍的字典。

1989年,《甲骨文字典》正式出版。该字典以徐中舒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首创了字形、解字、释义结合的编纂体例。此外,《甲骨文字典》广泛吸收了当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释出许多新字,纠正了许多以往考释工作中的谬误,成为甲骨学划时代的巨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新闻推荐

华联辉珍品

孝心中诞生的茅台酒自2000多年前,今茅台镇一带盛产的枸酱酒一直作为朝廷贡品盛名于世。清嘉庆年间,“茅台(酿酒...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