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逝世1250周年 他给了中国新诗哪些启示?
2020年,是诗圣杜甫逝世1250周年(公元712~770年)
北京大学博士、著名诗人、评论家师力斌最近推出了研究杜甫的专著《杜甫与新诗》。该书出版不久便引发了中国评论家们的争议:中国当代新诗,究竟应该学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和著名文学批评家程一身都为这本书写下评论,对于作者将“律诗的巅峰”代表人物杜甫与寻求颠覆与自由的新诗相对照,自有其精彩和深意。
无独有偶,江油作家赵斌历时10年完成的《李白的意义》,则完成了李白故里对这位大唐天才诗人的“近距离凝视”。
杜甫对新诗的启发更丰富更有可操作性
◎文/程一身
我注意到,有人质疑书名为什么不是《李白与新诗》。这位质疑者很敏感,对杜甫尤其是他运用的格律充满了警惕。在他的潜意识里,李白才契合新诗的自由精神,杜甫就是个格律诗人,是新诗的反面或障碍。
我倒是认为《杜甫与新诗》更有意义。
李白属于个人主义者,充满自由精神;杜甫是个集体主义者,注重服从大局,同情民生,尽管其爱民是以忠君为前提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李诗是自娱的,杜诗是感人的。
从诗体上来说,李诗以古风体见长,杜诗则是律诗的巅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代表中国古诗艺术高度的并非古风,而是近体。因此,杜甫比李白更古典,相比而言,李白显得很现代。从诗学层面来说,李白属于天才型诗人,具有难以师法的一面,而杜甫属于技艺型诗人,其诗歌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呼应更广泛更密切,诗艺也更精湛。而且,杜甫对新诗的启发更丰富,更有可操作性。
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在这里:对杜甫的诗艺剖析与相关新诗对应起来,从而凸显出杜甫的伟大,以及中国当代诗人的贫弱。
作者说,“我读杜甫,头一件事就是想把他作为自由诗人,而不是格律诗人”,对此我想说的是:杜甫的自由是在熟练掌握格律之后达成的自由,而不是单纯的自由。我认为这也可以反衬中国当代诗人所有的只是单纯的自由,或低级的自由。
杜甫对现代汉诗的更深启示或许在于:中国当代诗人应致力于现代汉诗的韵律建设,使诗歌获得富于韵律的形体,从而使现代汉诗走向成熟,像律诗那样真正可以称为声音的艺术。
(作者系批评家,获第五届中国当代诗歌翻译奖)
年轻的诗人们, 不会总在狭小的笼中
◎孙郁
新文学的出现,在体式上已经不同于古代诗文,彼此不在一个空间,几千年的辞章经验便不幸断裂了。但细细看来,散文、随笔略好一点,在语体文中出现一些古文的句式,是自然的事。独有新诗,则怠慢了诗经以来的一些精义,与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我年轻的时候也写过一些新诗,几乎无法转换古诗词的韵致,笔调多是还从译诗中启示过来的。新诗作者不再关心古诗词,已被诟病过多年。至于克服此一缺陷的办法,无论是诗人还是批评家,好似一直没有找到。
何以如此?诗人们好似没有深思于此。师力斌在《杜甫与新诗》一书,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师力斌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杜甫也是自由的诗人。古代的诗歌虽然有格律的要求,但那些形式对于杜甫都没有太多限制,其辞章与韵律都飞扬于语言之维的内外,汉语的潜能被一遍遍释放出来,形成不拘一格的体例。
汉语的特点是字本位,字与字、词与词间,因平仄不同,搭配千变万化。自从人们重视佛经翻译的经验与方言的借用,文学的词语蓬勃生长,其内蕴深入到了广远之所,遂催生出新的艺术。六朝以后,诗文的起伏之韵、跳跃之思,流光逶迤而灿烂。但这种气象,到了近代已经式微,除了极少数人,士大夫已经多无此种遗风。
汉语自身的特点,使其表述空间颇为辽阔。词语的组合,概念的对应,名词与动词的神接,都有不可思议的变化之径,但并非人人能够运用自如。中国好的作家与诗人,文字里常带奇气。凡俗之间翻出新意,就打开了语言之门。
从百年新诗发展看来,翻译体的作品影响最大,好的诗人多是翻译家,他们有双语的经验。但旧学修养不足,是一个大的问题。难怪王家新说新诗的现代性是出了问题的现代性,这类感叹,无疑也带有危机意识。
艺术里的出新,其实是对于审美惯性的克服。古人的经验,在白话文里延伸起来较易,于新诗中生长起来则有些难度。新诗的难度有时甚于散文、小说,故每有进步,都带着跋涉的艰辛。
任何杰出的诗人,都多少拖着前人的形影,又走在无路之途上。打通古今,是人们常说的话,但在新诗方面却成绩不佳。不过,从杜诗的传统看文学的未来,以往的悲观也大可不必。年轻的诗人们,不会总在狭小的笼中。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师力斌,笔名晋力,诗人,评论家,《北京文学》副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1993年开始发表诗歌,曾获全国首届新田园诗大赛、巨龙杯首届高校诗歌大赛、第三届名广杯诗歌大奖等奖项。作品入选《诗歌北大》《中国当代实力诗人作品展》《中国诗歌民刊年选》《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等多种选本。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著有《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杜甫与新诗》等。
走进李白的生命和诗歌 逼近李白的精神内核
◎蒋雪峰 黄东速
在中国,研究李白是一门显学,在李白研究这个领域,作为后生晚学,在涉猎前辈广泛成果的同时,要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非易事。
《李白的意义》作者赵斌,出生于李白故里江油,是李白的老乡,与李白文化有着与天然的亲近感、亲切感,如同族人胞裔,有一种地理上的抵达和接近,经过时间的打磨,必然升华成了一种精神的契合和灵魂的相融。
但是,地理文化上的得天独厚,并不意味着《李白的意义》就能浑然天成。作为一个李白文化研究者,赵斌对李白文化研究专著成果,有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对李白游踪地的地方志,也有广泛收集和研读,保持了一个研究者的认真和严谨。应该说,《李白的意义》之前,他出版的《李诗猜读》《和大唐诗人对酒当歌》,就是在为《李白的意义》这一研究重点作准备
《李白的意义》重点研究李白身世、学习励志、入仕处世、人格精神、文化贡献等方面,是一本文艺理论专著。
历时10年,64万字,从不同的方面深度挖掘了影响李白成长的诸多因素,从不同的角度集中阐释了李白的人文精神贡献、家国情怀、爱国精神。
该书出版的意义在于:李白故里的学者以天然的亲近感、使命感和新时代责任感,走进李白的生命和诗歌,逼近李白的精神内核;以学者的修养视野和“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静气,走进李白不可复制的精神世界;以一个现代人的价值观,抽丝剥茧,让伟大的诗仙与我们可亲可近。同时,让许多对李白有诸多疑问的爱好者,雅俗共赏,并在本书找到答案。它是一本研究专著,也是供人们进一步认识李白的一扇门。
说起来,这本书也是受到一个外地学者“刺激”后的作品——曾有学者在江油访问时不经意说:为什么作为江油本地研究者的文章,和我们这些外地研究者的主题方向相比较,并没有多少独到之处?
这让赵斌很受刺激,也让他陷入了深思,也就有了《李诗猜读》。至此,他出版的所有李白文化研究专著,从架构到思想,从主题到逻辑,都是在努力拓展对李白的研究的边界同时,找到并凸显出自己的学术方向。《李白的意义》也是2019年四川省作协扶持的唯一一部理论专著。
正如赵斌所言,“是伟大的梦想成就了伟大的李白”,在我们所处的变革时代,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忘初心,怀揣梦想,成就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李白的意义》出版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赵斌,江油一中教师,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李白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李白研究专著《李诗猜读》《李白的意义》,先后在电视台、大学等举办李白学术专题讲座30余场;研究唐宋文学,出版《和大唐诗人对酒当歌》《与大宋词人秉烛夜语》。诗文、书法多次发表、入展、获奖。
新闻推荐
深挖巴蜀文化讲好鲜活动人的﹃四川故事﹄□吴梦琳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中,四川收获丰富,舞剧《努力...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